地名如人名
一个名字代表着一个地方的特色
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渊源与意义
地名,就是一座城市的身世
历史缓缓向前
流传中,许多地名已非原意
安庆大大小小的地方、街道数都数不清
在安庆这些老地名由来的背后
却藏着说不尽的故事.....身在安庆的你,是否知道呢?
安庆
德宽路纪念辛亥革命烈士
在安庆城建史上,德宽路只能算是一条年轻的路。它成形于年,老名为板井巷。板井巷南起玉琳街名街口,北至染织厂附近。再往前的一截,因地藏庵而名。走至尽处,东折,与玉虹街相连。由此继续往东北,至现在工农街的一段,原是绕护城河而行的一条小道,年因商业运输需要,由商团共同筹资拓宽改建,取名为环城马路。解放后,环城马路易名为清河路。文化大革命,路名新取,德宽路与清河路并为一条,统名为青年路。年路名恢复,才正式改为德宽路。
“德宽”取于人名,全名石德宽。年,安徽有97位革命志士,在宋玉琳的带领下,参加了广州起义。其中石德宽年考入安庆武备练军学堂,后又参加安徽新军,并在此加入岳王会组织,被推举为岳王会皖部纠察员,不久又加入同盟会。广州起义时,他在日本留学,闻知信息,特地从日本赶回来。起义中,石德宽不幸被捕。面对审讯,他英勇不屈,大义凛然,后被杀害。同时在起义中牺牲的,还有两位安徽籍烈士,一位是宋玉琳,一位是程良。后三位烈士的遗体,都安葬于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为纪念这3位安徽籍的辛亥革命英雄,民国安徽政府特意将西门外的3条路,分别命名为玉琳路、程良路和德宽路。
墨子巷一段徽商情
墨子巷是安庆出名的老街,分大小两条。老街缘何以“墨子”为名,追根究底,必须从徽州会馆说起。相传徽州人来安庆,最早多以开笔墨店为主,而短短一条墨子巷上,民国之前,又确实开有多家笔墨店,再加上徽州会馆也建在大墨子巷上,所以以“墨子”为街名,也就顺理成章。
现在的大墨子巷,是一条略带曲线的长街,由清洁堂出来,向南,再西向至龙山路,统为大墨子巷。其街型,与老城改造前,有同处,也有异处。关于小墨子巷,安庆市区图上已很难找到具体方位,如果硬要指出来,大概是现清节堂往西南到建新街的一段。老城未改造时,小墨子巷特指倒扒狮到卧石巷、蓄水池巷那一截。这是一条弧形小巷,短而窄,小巷两侧全是黑黑的长满青苔的砖墙。大墨子巷则宽得多直得多,它东由小墨子巷起,西到韦家巷止,再往下,过去就是繁华的西正街了。
年,安徽邮务管理局在巷西建起办公大楼,使大墨子巷名声大噪。这之前,大墨子巷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就是徽州会馆。徽州会馆占地近平方,由现邮政局大楼东侧,向北一直拉到倒扒狮子。徽州会馆为典型徽派建筑,马头高墙,石雕漏窗,大门两侧置有石狮与抱鼓石。会馆内客厅、餐厅、下居一应齐全,另外还建有宽敞的议事大殿,并有相当规模的戏台。民国之后,戏台先后改为国民大戏院、皖江大戏院。
振风塔并不是佛教意义上的塔
民国初年《怀宁县志》载:“皖城诸山雄峙西北,东南滨江平衍。形家言,须镇以浮屠,青龙昂首,为人文蔚起之兆。明隆庆庚午(),安庆知府王宗徐谋於邑绅於惟一、吴宗周,乃建兹塔。”意思非常明确,安庆城郊,西北诸山绵延,而东南方,长江浩浩,一泻千里。从风水角度,这是安庆人文不兴的征兆。如何解决?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在城市的东南方向选址建塔,以青龙昂首之势,重振安庆文风。
大、小南门安庆城南的城门有两个,镇海门为大,康济门为小,所以就有大、小南门之分。因为城门不在了,本来专指城门的俗词,现在改称为两条对应的街。两条街的学名要复杂一些,叫大南门内正街和小南门内正街,十分拗口,不如目前的叫法自然亲切。大南门街原先从镇海门向北一直延伸到四牌楼街口;小南门街则从康济门北与高井头街联接。这两条街近期虽进行了大的改造,但街形基本保持原貌。 太平军望楼是太平天国特有的军事瞭望设施,位于大南门街清真寺对面。目前保留的,只是望楼的台座。望楼依坡而筑,面临长江,视野十分开阔。望楼台座为砖石结构,高2.35米,南北宽5.3米,东西长12.6米(原为20.4米,抗战期间,东端台座被日军拆除)。据文博部门走访的资料,望楼上方的瞭望台,四壁围以麻石,开有许多瞭望口。瞭望台楼板为船上拆下来的厚板,上面还带有铆钉。安庆克复后,望楼瞭望台部分被住户拆除,改为现在的民居。
年9月,冀王石达开再次攻占安庆,并以守为攻,一方面将东南西北四门筑闭,仅留小南门供兵士出入,另一方面,在城厢内外,广立望楼,随时观察城外清军的动向。在清光绪年间绘制的“湘军克复安庆省城图”(《湘军平定粤战图》)上,入镇海门(大南门)后不远,最为显眼的建筑,便是太平军望楼。从图上看,望楼至少为二层碉楼建筑(不含台座),长方形,四周开有瞭望口,其中南墙两个,东墙一个。这与现残存太平军望楼台座基本相符。由于建在高坡,其军事位置,远远超出镇海门城楼。
据太平天国专家胡寄樵先生介绍,安庆太平军望楼是国内唯一保存的太平军望楼,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三牌楼、四牌楼消失的三牌楼?
清末民初,外地人到安庆,别的不去地方可以,但不去三牌楼和四牌楼,就会让人不可理解。为什么?因为这两条老街,过去是老省城安庆的主要商业繁华区,鼎盛时期,有数百户叫得出店号的商家。在这两条街上,只要你说得出名的商品,应有尽有,想买什么就能买到什么。到安庆来干什么,到安庆城就是来逛商店,这样的老街,怎能不去? 其实三牌楼、四牌楼是东西向的一条街,只不过分段有名而已。它的南端,止于现在的插烛巷口。北头,直抵现在的孝肃路。 民国初期,三牌楼、四牌楼的分界线,位于钱牌楼口,呈“丁”字型,东去是钱牌楼。其向北,包括现在的吕八街的一段,叫三牌楼。向南与插烛巷、胭脂巷交接的,为四牌楼。四牌楼还分东两条街,由大二郞巷口向西至国货街的,另叫四牌楼西街。而现在,本是相连的三牌楼、四牌楼长街,从中短了一截,严格意义上的三牌楼,在城区版图上,已经找不到了。
现人民路从金华联时代广场到工人文化宫的这一段路,民国22年()之前,因处在老省政府东边,叫府东街。再往东过来,因有市政筹备处所在,则称为市政街。市政街是一个弯道,从现在的市政巷,向南绕一个圆弧形,经由华清池,再插上向东的新市路。这段老街的街形,多少年过去,基本没有变化,但已经变成人民路的一条骑街了。 现今我们所见的喷泉广场以及这一段的人民路,过去是御碑亭。三牌楼拉直后,曾改为街心花园。也就是说,当年三牌楼与吕八街是一条没有隔断的长街,其最繁华的地段,恰恰是今天喷泉广场所在地。 三牌楼消失了,曾经的辉煌随着老安庆人记忆的减退,逐渐淡化成一个若隐若现的梦。
安庆的地名、街道
绝大多数都保留了琅琅上口的老地名
也使得安庆这座城市更具魅力
这些老地名的故事,你知道哪些呢?
你喜欢了解这座城市的老故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