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宁独秀论坛简介:怀宁独秀论坛,怀宁最大的综合门户网站(吃.喝.玩.乐.行, 10月23日,孙中山乘联鲸号军舰途经安庆。在安庆各界欢迎会上,孙中山说:“除害之事很多,最要紧的就是禁烟。禁烟事办理最认真者,要算贵省。如贵省都督日前焚毁鸦片土,办理亦颇得法。”“贵省禁烟办法实可为各省模范也”。 英方干涉安徽禁烟的行径,遭到全国各地的抗议。但英方仍纠缠不休,声称安徽烟种未绝,不属禁绝鸦片的省份,焚烟实属违约行为,要求对安徽进行烟种调查。为此,中方同意由拒毒会、红十字会、领事团组成烟苗调查组到安徽考察。最终,连各地教会人士也不得不证明安徽禁烟严厉,鸦片早已绝种。调查组只得返回,安庆焚烟事件随之告结。
双莲寺双莲寺原是南宋末安庆知府范文虎的私宅,后改为为范氏姐妹范金、范银的家庙。《怀宁县志》载,双莲寺“因宅之左有沼,曾产双莲,故以名寺。”这里的“沼”,自然就是双莲池了。有关双莲最早的记录,是元至正二十一年(),入夏日,池中荷开,红绿相间,中有一蒂双莲,亭亭玉立,世人皆称奇,便联想到寺主范氏姐妹,更以奇传奇。
十里铺
十里铺的老人都说,十里铺的名字,是民国10年()出来的,那一年许世英修汽车路,从江边那头量过来,到这里正好十里,所以就叫“十里铺”了。当时这一带只有几户人家,姓徐,姓彭,姓蒋,因为有一个小铁匠铺,因此远近的人叫铁匠铺。从现在的大修厂过来,山路起伏,再往北,九壶岭是个高坡,往下又是个陡岭子。汽车路修好后,十里铺变得繁华起来,成为老城北门外的一方要地。周边怀宁、桐城、太湖、宿松等县,以及余江、舒城人到安庆,时间晚了,进不了城,都会在这里歇脚。所以十里铺上的人家,多以开茶馆、饭店为生。说是茶馆,其实也很简单,自家的房子,外面搭一个草顶凉棚,早上门一开,就算是营业了。泡茶馆的客人,并不是外地人,而是周边的村民,如陈家老屋,宋家老屋,周家畈,杜家老屋,齐家老屋,李家老屋,等等。早上他们会挑一担隔夜摘的新鲜菜到城里去卖,都是时令的菜果,如辣椒、茄子,如北瓜、冬瓜等。或到北门,或到西门。到北门走五里墩,先上高花亭,再走昌家坡、蔡家山,荷仙桥。如果走西门,那就从二里半插过去,走清水壕,到德宽路。到太阳出来,菜卖完了,就会顺便挑一担粪回来。过去老城一早就有“可有粪挑”叫喊声,多出自他们之口。东门肯定是不去的,东门的菜,由江南过来,而城中的菜,又多是东郊供应的十里铺。
鸳鸯栅过去在安庆老城,鸳鸯栅名声赫然了得。凡周边六邑来安庆的乡民,如果没有到过鸳鸯栅,“那还叫去什么省城?”其实鸳鸯栅是条不起眼的小街,但从街北口走出来,就是倒扒狮子。倒扒狮子是老城的繁华街市,外乡人来安徽省城自然要去倒扒狮子,而到倒扒狮子又必经鸳鸯栅,鸳鸯栅因而也顺带名声大噪。但鸳鸯栅出名,主要还是因为它特殊的街形构造。鸳鸯栅是倒扒狮子南插的一条直街,两者为“丁”字形。鸳鸯栅是从民居建筑下穿过的,下分上连,下街上宅,如果不熟悉,还以为是老宅子内的一条通道。结木为栅,鸳鸯栅中的“栅”,本义为“栅栏”。鸳鸯则是象征爱情的飞禽,有密不可分、永远相连之意。“鸳鸯”是神似,“栅”是形似,鸳鸯栅街名不仅道出了鸳鸯栅的特点,而且还为这条老街罩上了层清纯浪漫的色彩。倒扒狮子寸土寸金,地皮自然珍贵,估计当时老宅主人建房,舍不得将这一段白白浪费,于是就有了这个创意,不料想此举一出,老城惊叹,因而也就有了让平民百姓津津乐道的一大景观。鸳鸯栅在文革中也被改名,与卧石巷、蓄水池、宣家坡等,统统归并为建新街。上世纪80年代初恢复老地名,但建新街没有变更。现在的建新街北头瓶颈一段,就是鸳鸯栅。由于倒扒狮子作为老街按原貌保留,因而鸳鸯栅也得以幸存。
李公祠巷
这是一条以湘军李氏兄弟为名的老巷、李公祠巷位于北正街中段,西向,原由北正街抵至马家塘,往南插过来,与北院巷相接,碎石路面,长米,现街名依旧,但行至看守所后,便向南转至西丁家巷,东插后可至北正街,继续往前,可行至关岳庙街。老城过去祭祀场所主要分为四类,最本土化的,是道教,如佑圣观、岳王庙、城隍庙等,其次是佛教,如迎江寺、双莲寺、太平寺等,再次就是外来的天主教。另一类祭祀场所,为公祠,如余忠宣公祠、韩公祠、四贤祠、山谷祠等。李公祠就是属于后者。李公祠全称李忠武、勇毅二公祠,位于集贤门内的北门正大街,光绪二十三年()修建。所祭者李续宾、李续宜为兄弟,两人都是曾国藩手下大将,力克太平军的湘军功臣。其中李续宾(浙江布政使)因兵败三河之战,自缢身死。李续宜则屡战屡胜,官至湖北巡抚、安徽巡抚等。忠武、勇毅为李续宾、李续宜兄弟谥号,由此也可见二人作战之勇。《清史稿》借曾国藩之口评价他们,“续宾好盖覆人过,续宜则嫉恶稍严。续宾战必身先,骁果缜密,续宜则规画大计,不校一战之利,及其成功一也。”同治二年(),李续宜病逝于原籍(湖南湘乡)。后李氏兄弟立功地方(安庆)及原籍相继建纪念专祠。民国后,李公祠改为李氏家庙,现不存,只留一条李公祠巷。
蔡山路,蔡家桥
安庆工农街菜市场是个很大的菜市场,每天这里都是喧嚣热闹的。一截不起眼的水泥“墙垛”,就立在坑坑洼洼的路边,和将拆未拆的老屋对面,茕茕孑立。有谁会想到这是一座桥呢?那一年,许世英主政安徽,修建了安徽第一条官办公路--怀集路。这一条路起自安庆老城,止于集贤关,全长只有9公里。这在现在不算什么,然而在当时的安徽却是第一条。怀集路在修建的同时,对北门吊桥外的老街也进行了翻修,原有的荷仙桥、蔡家桥、小野螺桥、大野螺桥等进行了改建,并且重新命名为第一桥、第二桥、第三桥和第四桥。于是,蔡家桥也开始叫第二桥起来,也更加出名起来,因为它是安庆城区最早的水泥桥。那半截水泥墙垛,可是蔡家桥的半面桥栏呢。如果你拨开堆在桥栏东面的杂物,你会发现,当年许世英题写的“第二桥”依然清晰可见,并有“民国十一年八月”的建造日期。许世英是我景仰的一位先贤,他手书的一幅对联至今清楚记得,“外柔内刚立身大本,体动心静益寿良方”。作为一个地名,蔡家桥早已不复存在了。作为一座桥,蔡家桥也只剩下了半截桥栏。随着工农街老屋的拆迁改建,这半截桥栏还能存在多久,也成了一个未知数。八十多年过去了,这里已然看不见涓涓流水,处处都是水泥路面。有谁会想到这半截桥栏下面会是一条东西方向的小河呢?河虽然还在,可是我们已经看不见了,它上面已经都被水泥条板覆盖,成了一段不宽的路面。我曾见过那条河,不宽,浑浊而黑臭的水,甚至让我有点后悔自己的选择。然而后来,平整的水泥路面却让我吃惊不已,那个臭水沟哪里去了呢?!相对城市的改造和美观来说,老桥是落寞了。在车水马龙的闹市间,它愈发显得孤单。
探花第探花第位于安庆市迎江区南水社居委辖内,东邻活塞环公司,西接南关清真寺,南临清真寺街(原忠孝街,文革时改革新街),北倚登云坡。它是一幢深达四进,占地约平方米的砖木结构旧式巨宅。探花第,曾是清代雍正朝探花马大用故居。它建于明初,其始建者为马大用先人马义,原名是“清真敦悦堂”。马义之八代裔孙马大用高中武探花,皇帝钦赐“探花及第”四字悬于“清真敦悦堂”门楣,于是“清真敦悦堂”就成了“探花第”。上世纪末,原有的探花第被拆除,而后新建探花第,即安庆回民历史陈列馆。从一幅明初探花及第俯视图来看,探花第大屋四进,大厅三座,大厅前后皆有花格子门,大厅额上悬有明清两代皇帝及国民总统黎元洪赐写的金匾。
谢家墩安庆过去曾有“西有谢家墩,东有长风沙”两港之说。相比之下,谢家墩虽没有长风沙那么光彩夺目、久远厚重的人文历史,然而,在它的背后,却也蕴藏着众多人文色彩,清朝重臣曾国藩和安庆内军械所,都和谢家墩有着关联,我国第一艘机动船“黄鹄号”就是在此下水试航的。谢家墩,这个方圆不足半平方公里的巴掌之地,由长江和皖河冲刷堆积而成。据说,数百年前,江西瓦屑坝谢氏渔民打渔漂流于此,故称谢家墩。谢家墩系长江、皖河交汇处,它地势高陡,吃水深,民间传说水涨它也涨,再大的洪水也无法淹没它,无论是枯水还是涨水季节,大小船只都可在此停泊,乃天然之良港,同时,它又是连接安庆与皖口区域众多的圩、墩的商贸中转站与交通枢纽。貌似不起眼的谢家墩,初春时节,却有着独特景色:被近似一条沟的皖河所隔的它,高高地立起,数栋房屋依墩耸起。墩下,停泊数十只小铁船,两岸尚有几只小铁船仰躺在那儿,村民正在涂漆维护。一座简易、狭窄的铁桥沟通两岸。沿谢家墩两岸百米处,有数十人正悠然垂钓。三两个女人携着小孩,提篮带包,或蹲或猫着腰采集野菜。远处依稀可辨的大堤傍,几株垂柳吐出新翠,染出绿意。起伏不平的河滩被如茵的草坪所覆盖,环抱着一块碧水,让人赏心悦目。谢家墩隶属大观区海口镇张港村,现有村民30余户,几百号人,以詹、严氏为多,约20户,间杂赵、张、王氏,而谢氏稀少。过去这里江水冲刷,水土流失,墩上的一块块青石,都是几代人从北岸拾捡垒成。谢家墩四周全是用青石垒成的,像一个巨大城堡,让人无不惊叹!昔日谢家墩,洪水季节便是一片汪洋的孤洲,一年有半年被水所困。广阔的滩涂无法耕种,大片的芦苇、湖草肆无忌惮地疯长。芦柴是这里的主要资源,谢家墩人利用它盖房建屋,或制成帘子,晒鱼晒菜晒衣裳,或当床板之用,或当篱笆,更多的是一年四季当柴火。谢家墩人,历来出行不便,他们过去以船代步,往来摆渡小船都换了三代,先是木船,后是水泥船,后是是小铁船。谢家墩过去无法耕种,靠摆渡营生。方圆几十里摆渡都是谢家墩人,现在桥也多了,摆渡的几乎没有了。改革开放初期,谢家墩男人在安庆送煤,女人在家加工纱手套。如今,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挣钱,留守墩上的基本上是老人与小孩。江还是那条江,河还是那条河,谢家墩还是那个谢家墩。江河冲刷,历史积淀,谢家墩的辉煌与沧桑的人文历史依然不变。可喜的是,正在新建连接谢家墩的谢家墩便民大桥将给谢家墩一带人带来出行便利。政府没有忘记谢家墩,谢家墩也再不会冷落、沉寂和孤独
。
安徽人大都知道,安徽就是取自当年的安庆府、徽州府的两个字,但有着一百多年安徽省会历史的安庆,留下的东西却太少了!也正因为如此,见证历史的安庆四方城古城墙的命运目前正牵动着成千上万市民的心。安庆古城墙始建于南宋,距今800多年。1862年,曾国藩主政安庆时,对城墙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今天的四方城古城墙约203米,即是其中的一段,城墙呈南北走向,青砖叠砌,错落有致,为市级“保护文物”。
天主堂
天主堂位于安庆市锡麟街34号,面积平方米,由法国人荣司铎于年开始兴建,金式玉、韩伯禄两神甫于年建成。院内的圣心教堂座北朝南,面积平方米,门头嵌有3块竖额石刻:东曰“仁基远奠”,中曰“万有真源”,西曰“圣城洪厅”。堂内设5个祭堂:中为圣心祭台,后左为方济阁祭台,后右为依拉爵祭台,前左为若瑟祭台,前右为圣母祭台。另有十四路耶酥受苦的苦路像,教堂中门顶端为钟楼。 文化大革命期间天主教堂的一切活动停止,教堂做了供销社的仓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将教堂让出,天主堂归还天主教并修复如初,年正式开放。
安庆体育场“黄家操场”的历史俗称“黄家操场”的体育场,是安庆城区主办体育赛事的主要场地。因位于黄花亭以南名“黄花操场”,民间讹传为“黄家”。年安庆女中编印校史,上面就记载,年3月10日“在黄家操场举行陆海空军讨逆阵亡将士追悼大会”。晚清时,这一带为“后营”,是清兵驻扎地。太平天国战乱后,后营不复,营基为贫民所占,成为城北一片简陋生活区。年,陈独秀出生于此。年,安徽省教育厅长董嘉会,报请省政府同意,在“北正门内后营营基”,着手修建公共体育场。筹建工作由赵光绍负责。新建成的公共体育场,南北纵向,占地30余亩,田径场米6道,东西直道长米,中为足球场。西面筑有30×20米健身桌球房,三合土地面,天阴下雨,可在室内开展篮球及其他活动。健身房北建有篮球场和网球场,四周围有铁丝栏。检阅台建在南侧(现为北侧),围有10层砖砌看台,可容观众人。年3月,安庆举办第四届华中运动会。省政府在皖江公园东原五里庙演武厅(新军练兵场),新建安徽省立公共体育场,城内黄家操场,则为省立公共体育场分场。后因交通工具匮乏,体育赛事寡寡,东城外省立公共体育场逐渐荒芜。年,城内黄家操场重新恢复为省立公共体育场,归安徽省教育厅管理。后,年在黄甲山建怀宁县第二体育场,年在省政府大院建儿童体育场,但只有黄家操场保留至今。民国时,体育场经费窘迫。据年的一份资料,当年经费只有元,均摊下来,每月元,而这之中,职员俸给就占到了元,其它办公及事业费元,购置费元。尽管如此,体育赛事仍相当活跃。年6月26日,《皖报》就刊有《本市第三届网球锦标赛开幕》的消息,“省体育场主办第三届网球公开锦标赛……下午四时即有单、双打各一组与赛。”文后附有单双打各组比赛秩序(日程)。安徽省立公共体育场降位安庆市体育场,主因是省会外迁,城市地位下沉,没有办法,是一种无奈。安庆市体育场变脸老明光体育场,则是公共事业向经济利益倾斜,这中间,多少有一种沦落的悲凉。回顾漫漫91年,无论是民国政府,还是新中国政府,在体育场修建和维护上,都投入大量资金。7年底,市政府又投资余万,改建了米塑胶跑道及人造草坪。这也是本届政府向民众利益倾斜的大手笔。
敬敷书院年(清光绪二十三年)暮春,清朝安徽布政使于荫霖、按察使赵尔巽奉命在省城安庆北门外百子桥西本院现址,购地百余亩,营建校舍,广植树木,将原在城内的著名省学敬敷书院移到这里办学,由此揭开了本院百年育人的序幕。安庆古属皖国,境内有皖山(天柱山)、皖河,安徽简称皖正由此得名。安庆建城始于南宋,迄今有多年的历史。自清乾隆二十五即年至年的年间,一直是安徽省府所在地,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清代以方以苞、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文学,正是在这里开一代文风,影响中国文坛多年;清代著名的徽班正是从这里辗转进京,开有国剧之称的京剧之先河,因而安庆素有文化之邦、戏剧之乡的美誉。
安庆敬敷书院,是清代安徽最大、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官办书院,年(清顺治九年)由操江巡抚李曰芃建在安庆城内。初名培原书院,年奉旨改为官办,年定名为敬敷书院。著名桐城派大师姚鼐曾两度就任书院的山长(院长),至年迁到城外建院时,它己有年办学历史。书院的移建源于一场育人观上的分歧;鸦片战争打开了封闭的国门,随着社会近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封建教育体制已难以适应社会的要求,到十九世纪后叶,国内改良教育体制的呼声日高。当时的安庆是一个得时代风气之先的地方,早在年,曾国潘就在安庆创办了中国最最早的新兴工业之一的安庆内军械所,制造出中国近代第一台蒸汽机、第一艘小火轮。社会的变化,使安庆在兴办什么样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问题上掀起了波澜,具有改良主义思想倾向的安徽巡抚邓华熙,主张创办新式学堂,培养既通西学、又切时务的人才,并于年初上奏朝拜廷,要求在安徽创办求是学堂,推行新式教育。但以安徽布政使于荫霖、按察使赵尔巽为代表的一大批官吏们则认为办学还是要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本,主张对现有的书院作些改良,只要革除空疏之弊就可以了。这样一方面朝廷批准了邓华熙的办学奏章,新式学堂开始在筹办;另一方面,在科举制度尚存,经学八股还是读书人主要进身之阶的情况下,作为省学的敬敷书院还是不可替代的,为避免新老两个学堂同城对峙,巡抚命布政使于荫霖在安庆城外另辟处所建立新的敬敷书院。敬敷书院新院址远眺城郊大龙山,近傍安庆八景之一的菱湖,院北有条丈许高的土岗,从西向东逶迤而来,岗上杂树成荫;西南面一条清溪半绕校园,垂柳夹岸,细水长流,风光秀美又远离城内烟馆酒肆、商贾车马的喧嚣。是读书习学的好地方。担任新敬敷书院山长的是桐城名儒阮强(字仲勉)先生,他曾应台湾巡抚刘铭传之聘,主讲台湾书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走后,他即回皖接长敬院。与阮共同主讲敬敷书院的还有黟县胡元吉先生。
二、敬敷书院办学简况敬敷书院办学始于年(清顺治九年),由江南省操江巡抚李曰芃捐资两千两白银创办,当时以李的名号称作培原书院。院址先在安庆城内同安岭,医院以北军招附近。书院兴建后有过5次大的增修,分别是年(康熙二十年)、年(康熙二十三年)、年(雍正七年)、年(乾隆元年)。5次增修都是巡抚、知夜以私人名义出资的(清初曾下令不准官方建立书院)。年安徽巡抚叶九思重修后曾改培原书院为修永书院,但不久又恢复了原名。年(雍正十一年),清廷下令各省在省城设立一个大书院,各拨给一千两白银作为创办经费,并明确省立书院师生的生活费用一律由政府拨给学田以学田租金供给。从此这个书院的性质由捐资助学的私立变成了奉旨建院的官立省学,巡抚知府们过问书院事务成了应尽之责,不再需假以私名。于是巡抚徐士林马上对书院大加葺治,前建碑亭,中为礼让堂,左右增号舍,赐金千两并学田亩,加上书院原有的田产,总计学田35顷又60亩,租谷麦石,额银两悉为书院膏火。由此办学条件改善了,规模也扩大了。
国货街:因抵制日货而名由安庆一中往东走,穿过老梓潼阁,倒扒狮子继续往东,就是国货街。国(和谐)hexie货街原名四牌楼西街,是四牌楼街“丁”字街型插往西向的这一截。“国(和谐)e货街”街名形成,一定程度上,也是安庆一中百年校史的一部分。
9年北京爆发“五四”运动,消息传到省会安庆,包括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安徽省立第一中学在内各学校立即做出反应。5月8日上午,0余学生在黄家操场召开声援大会,并通电全国。10日,安庆学生团成立,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生方乐舟(洛舟)被推选为团长。翌日,又成立安徽省学生联合会筹委会,方乐舟为主任委员。20日,省城总商会配合安庆学生联合会的行动,做出抵制RI货的决议。25日,安徽全省学生联合会成立,方乐舟当选为会长。同日,新成立的省学联决定,在省城安庆大南门外迎宾馆设立国货检查所,并在三牌楼、四牌楼、倒扒狮子等主要商业街,开设国货贩卖部。6月6日,安庆商会会同各路商团组成检查组,沿街巡查,杜绝RI货。8日至10日三天,安庆商家联手罢市。11日,整个城区总罢市,大街小巷所有商店全部关门,0余码头工人也同时进行ba工。大规模提倡国货和抵制日货的活动,使安庆成为全国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最专业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