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是一个人成长的发源地,是一个人精神的孕育所。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教育力量,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字一画、一景一点都可以成为学生们触手可及的教材。
在上海包括长三角等地区,就有不少校园文化建设颇具特色的中小学。9月26日-28日,第十二届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在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举行。今年的论坛主题聚焦“文化立校与文化育人”。相关专家学者、沪浙皖苏四省市教育报刊总社(宣传中心)负责人,以及来自沪、浙、皖、苏、豫、鲁、闽、湘八地的余名中小学校长参与讨论交流。
论坛现场,来自沪浙皖苏四地8位校长代表发表了主题演讲,分享了各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经验。今天为大家推送的是安徽省安庆第一中学校长丁长青的演讲《诚毅之本楠柏之材》。
安庆一中是一所百年名校,校长丁长青分享校园文化建设的三个做法:在深厚的历史文化里寻找教育的精神、在多元的课程文化中培养卓越的人才、在自主成长的文化中激活学生的力量。
安徽省安庆第一中学校长丁长青发表演讲
安庆,从年到年,一直是安徽省省会和全省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也是中国较早接受近代文明的城市之一。在“废科举、兴学堂”的浪潮中,安庆一中应运而生,其前身是创办于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创办的安徽师范学堂,倡办人为大思想家严复,首任监督为桐城派大师姚永概。
学校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培养了中共早期领导人陈延年、无产阶级军事家许继慎等革命家、军事家,以及“中国计算机之父”慈云桂等10位两院院士,为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贡献。年9月16日,毛泽东主席亲临学校视察,是毛主席视察过的唯一一所中学。
百十年间,学校始终以传承红色基因,培养红色人才为己任,始终坚守“诚毅”校训,坚持“中西交融、文理并重”的教学方向,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沉潜精神,努力锻造建设国家的“楠柏之材”。
1在深厚的历史文化里寻找教育的精神第一心怀天下的爱国为民精神
“永为国之栋”,是一中人不变的担当。“五四”运动以来安徽省一系列爱国学生运动,如“六二”学潮、反曹锟贿选,均发轫于此。安徽省最早的党团组织也以我校师生为主体建立。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陈延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军长许继慎、南昌起义时任南昌城卫戍司令兼政委彭干臣、东满抗日根据地创建者童长荣、中共安徽省委首任书记王步文、中共中央军委书记傅维钰从安庆一中踏上救国图存的征途。
百余年来,这种心怀天下的爱国为民精神始终贯穿在安庆一中的育人行为中,让学生拥有更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在一次“国旗下的演讲”中,一位高二学生这样阐述自己的选择,他说:“选择安庆一中,其实真正选择的是对当下、对自我的超越……选择‘天下’的责任”。这正是安庆一中“为国育才”的人才观的显现。
楠楼
第二东西交融的开放包容精神
安庆一中一直秉承“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情怀。首任监督姚永概在建校之初便提出“中西学无所偏徇”的教育主张,并亲赴日本考察教育。当时,学校教员成分多元,从国籍上看,中外兼有;从学问上看,新旧互融。师资来源有科举旧人、日本留学生、国内新式学堂毕业生;聘请日本教师。课程设置上,“西学十六七,中学十二三”。
新世纪以来,学校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澳等国多所学校缔结友好学校,开展教师互派等活动,组织学生跨出国门,放眼世界,为学生出国留学搭建平台,让教师在多元文化的交互流通中提升自己教育境界,同时,也让学生拥有了更多的选择。
第三敢为人先的创新进取精神
年2月,被《人民日报》称为“清华学神”韩衍隽回母校举办学习报告会。他表示:“我会用自己有限的精力去攻克人类未解的问题,为文明做贡献,为人类谋幸福。”这种敢为人先的创新进取精神,始终存在于安庆一中的文化当中,激励一代代一中人攀登创新制高点,为祖国、为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安庆一中走出了慈云桂、徐中舒、吴杭生、邓以蛰、汤中立、许杰、宋家树、刘有成、陈鲸、宁津生等10位中科院、工程院院士以及遍布海内外的社会各界名流……
2在多元的课程文化中培养卓越的人才第一改革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安庆一中已开发校本教材近百种,已形成“学术型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型课程、活动性课程、实践性课程”等五大系列,建成了“本校教师为主体、高校教师为补充、社会专门人才为支撑、优秀校友为保障”的四支教师队伍,实行“走班制”教学。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要求学生在学校期间做到“七个一”:至少有一个课题研究的经历,参加一个以上的社团组织,选修一门以上的校本课程,有过一次学校管理的经历,进行一次游学研行活动,每学期从事一次公益活动,熟悉一门大学先修课程等。
第二探索教学实践,构建“互联网+”教学方式。
作为省级教育信息化建设试点校,安庆一中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模式,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举行首届微课大赛,参加长三角教研协作体微课大赛、积极加入华东师大为主导的C20慕课联盟。积极建设智慧校园,努力探索大数据时代教学模式的变化。通过信息化来促进教学现代化,大力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将“学”置于课堂的中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课堂成为学生发现自我、发展自我的学堂。
柏楼
同时,学校还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培养“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兼备”的现代人才,如开展中美“千校携手”项目,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了AP课程(大学选修课程)。
第三优化教师培训,努力培养优秀教师。
为教师搭建了“规范”和“发展”这两大平台。“规范的平台”包括集体备课制度和教学检查制度。学校将老教师余冠群的“二十四字备课方针”:生课熟备、熟课生备,全册粗备、逐节精备,课前默备、课后复备,作为教师备课的圭臬。坚持周二晚集体备课,每节课都做到一人主备,同课头教师集体讨论,补充完善,形成共案,资源共享。开展听评课活动,并且倡导“礼貌听课”,不搞突然袭击,让教师能展示出最好水平。
教师发展平台”包括外出学习、课题研究、教学大赛。学校每年选派教师赴北京十一学校、上海七宝中学等名校考察或挂职学习先进经验。高度重视课题研究,近年来在教育信息化、学科教学优化、精英人才培养、学生活动提升等方面都申请了省级科研课题,理论和实践成果都得到了省内外专家的好评。
3在自主成长的文化中激活学生的力量第一以强基行动筑牢学生思想堤坝。
青少年时期的价值观养成是必须扣好的“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安庆一中始终坚持德育为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成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宣讲团”,并创新传播方式,开展网络宣讲。激活校史的德育功能,成立“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暨校史讲解小组”,开展党史国情、革命传统教育。注重养成教育,每学期的开学典礼、每周的“国旗下的讲话”、每天的日常量化管理,将德育细化在学校日常工作中。强化价值引领,利用学生业余党校、十八岁成人仪式、毕业典礼、诚毅讲坛、道德讲堂、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第二以培优行动成就未来精英。
安庆一中始终以为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己任,不断拓展炼才方式,以高考为基点,以竞赛为亮点,以学长助学为增长点,以主题研学为发展点,创造条件,助力学生,为学生将来成为有责任感、使命感的社会建设者奠定基础。每年的高考成绩都位居全省前列。竞赛硕果累累,学生多次全国奥林匹克学科竞赛获奖,今年,周皓宇同学在生物国际奥赛中夺得第一名,为国争光。学校还邀请了就读于新加坡国立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顶尖高校的校友,为在校学生举办研究性课程,取得良好效果,受到各界好评。
第三以众创行动培育现代公民。
安庆一中始终致力于“让学生发现自我的力量”,建立学生会自主管理、学生社团自主活动、学生自主成长的管理机制。近年来,学校倡议并举办了安徽省首届“未来精英”学生圆桌会议,组织全省优秀高中生畅谈“学生建设未来学校”,开了我省此类学生活动的先河。
在全省率先成立模拟政协社团,在全国模拟政协活动中囊括了所有重要奖项,《人民政协报》进行报道。征集学生代表大会提案,让学生参与学校建设。海选学生会主席、建立社团联合会,实现学生自主管理。开展“送你一团火”公益活动,进行“爱与诚”义卖,等等,促使学生参与环保、热心公益、服务社会。组织学生赴美、澳、日等国访问,参加国内外模拟联合国活动,培养学生世界眼光,打造国际化现代化人才。
一位教育学者说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学校文化。幸运的是,安庆一中从诞生之日起就和时代浪潮紧密相连、相与俯仰,这给今天的一中留下了丰厚的历史财富和丰沃的育人土壤。正如沪浙苏皖四地教育报刊总社的领导、专家在对我校进行联合采访时所指出的:安庆一中是一所充满正气的学校,既有文化之正,又有信仰之正;既有传承之正,又有方向之正。这是安庆一中作为一所百年名校的责任担当,更是身为一所革命老校的信仰抱负。
*小编个人,对“第一教育”内容感兴趣的朋友,欢迎私信深入交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