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
首页
安庆简介
安庆地点
安庆市场
安庆要闻
安庆发展
安庆天气
安庆旅游
安庆信息

历史安庆九头十三坡二十七之堑楼坡

“堑楼坡”,又称“前楼坡”、“前路坡”,今位于安庆市大观区工农街北段,全长米,南高北低,落差约四丈,是安庆古城五大城门口罕见的高坡大街。明崇祯八年(年)秋,史可法迁封副使,巡行安庆、池州等地,监江北军队。崇祯九年()兵备道史可法、安庆知府皮应举,因防流寇侵扰安庆,特在安庆府城北门外建“箭楼”。

安庆府城北门外堑楼故址处拍摄堑楼坡

安庆府城北关“集贤门”,俗称“北门”或“北关”,是明清时期安庆府城唯一不临江的五大正城门之一。明末清初,武器相对落后,“集贤门”又是陆路进出安庆城池的主要出入通道,是安庆府城守城军民苦心经营的防御重点。因而安庆“集贤门”按功能布局分为:“正门城楼”、“瓮城街道”、“闸门吊桥”及“城郭箭楼”等。

安庆城郭北门外大街堑楼坡旧址全景

为了防止攻城巨槌、火炮等武器的进攻,安庆府城北关“集贤门”的“正门城楼”、“瓮城街道”、“闸门吊桥”与“城郭箭楼”等城垣防御建筑,分布都不在同一直线上。“箭楼”在最前面,因此又称“前楼”,它类似于安庆府城其它“城门与城楼”,下为拱形城门,上为四面均设有密集的方形小窗口城楼,专供守城士兵射箭防御使用。

安庆府城北门外堑楼坡顶吊桥头

清康熙六十年张楷纂《安庆府志》卷十三曰:“前楼在集贤门外,明崇祯九年兵备道史可法、知府皮应举因防流寇特建。如城门制,上为高楼,下为圜门,悬石额向北曰宜城天堑,向南曰磐石万年。楼下西偏立关圣庙,楼上置炮石,史、皮二公日夕枕戈防御,皖境得安。”因“箭楼”门头上悬挂“宜城天堑”四字石额,故“箭楼”被人们称之为“天堑楼”,楼内进城的陡坡,也被人们称之为“堑楼坡”。清咸丰年间,“箭楼”毁于太平天国战乱之中。

清康熙六十年张楷纂《安庆府志》卷十三前楼记载

年的5月15日《申报》刊登一则《皖坤重修天堑楼》的新闻报道,云:“皖省北门外清定局旁旧为天堑楼故址,该楼为明史忠正公可法所建,有‘宜城天堑’及‘磐石万年’二石额,亦系史公遗翰,后被发逆毁坏,仅存基址。‘磐石万年’一额遂失,所在‘宜城天堑’一额则移置北城黄花亭女墙之上,至今见其额者,犹有摩挲不置之意。今由绅士马临甫、何凤梧等发起重修,以规旧制,现已开工,惟工程浩大,尙须筹募捐欵云。”后因辛亥革命,时局动荡,重修“天堑楼”工程被迫停止,从此未能修复。

民国安庆菱湖公园史碑阁亭内宜城天堑碑老照片之一

民国十年(年),“宜城天堑”碑刻被安徽省府移置于“菱湖公园”内,并建碑亭庋藏,成为民国时期皖江又一胜景。民国众多报纸期刊,均刊登“宜城天堑”碑刻的摄影照片。据安庆文史泰斗程小苏《安庆旧影》记载:“西有横岗,又构一亭,树史可法‘宜城天堑’碑。岗上遍植梅花,以象征扬州史公葬衣冠处之梅花岭。”可惜不久抗日战争爆发,碑亭损毁,石碑遗失。

民国安庆菱湖公园史碑阁亭内宜城天堑碑老照片之二

值得庆幸的是,民国徐乃昌先生编修的《安徽通志金石古物考》,收录了“宜城天堑”石碑刻的具体尺寸与内容。碑刻石额高一尺四寸六分,宽六尺。四字并列,字径一尺一寸。碑刻右端有六行小字题名:“钦差整饬安池等处监军兵备兼理钱粮驿传江西布政使司右参议兼提刑按察司史可法,直隶安庆府知府皮应举,同知康良献,通判□□□,推官薛之垣”。

民国安庆菱湖公园史碑阁亭内宜城天堑碑老照片之三

左端有二行小字题名:“怀宁县知县黄配玄,皇明崇祯玖年正月吉旦立”。而国家图书馆也收藏有“宜城天堑”碑刻的拓片,字迹清晰完整,与上述记载完全相符。拓片右下还有徐乃昌钤印,亦是相当珍贵。史可法驻皖江时,勒碑三块,分别为:“宜城天堑”、“磐石万年”与“戒铷绸桑”,现今仅“戒枷绸桑”碑刻被发现,现收藏于安庆市博物馆;“宜城天堑”和“磐石万年”两石额,至今难觅踪迹。

民国安庆菱湖公园内史碑阁亭老照片

=============================================================

安庆“九头十三坡”介绍到此告一段落,说的是安庆历史,寻找的却是安庆“城市记忆”,实质上寻找“文化记忆”是对历史进行的一种重构,是历史记忆中的“文化乡愁”。如何寻找我们这座宜人之城的记忆,未来如何安放我们的乡愁?

俯视安庆古城老照片,寻找“九头十三坡”

查健,安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组织成员、安庆市迎江区政协文史委名誉主任及委员,第九届安庆市青年联合会委员、皖江地区历史文化研究学者。

↓↓↓↓点击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nqingzx.com/aqyw/116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