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
要谈“端午节”的习俗,我们首先必须了解端午节的由来,以及有关端午的传说、内容、意蕴与演变的过程,这样才能知道端午节习俗的形成与内涵。端午节源于吴越民族图腾祭,这是闻一多先生考证出来的。闻一多认为:古代的吴越民族以龙为图腾,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其中的活动之一就是以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水上竞渡,娱神娱己。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流行较为广泛的传说是: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故又称“诗人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断丰富着端午节的内涵。早在战国时代,人们视农历五月及五月初五,为恶月、恶日,瘴气易生,疫病易犯。恶月、恶日的说法虽不妥,但端午节是我国夏季的第一个节日,炎夏暑热,毒虫滋生,有所谓五毒之说。驱除病毒的药材,概括起来有:兰、艾、蒲、雄黄、符图等。百姓普遍心理是驱瘟祈福,从而使端午节在纪念屈原之外,又增添新内容,形成预防疾病的“卫生节”、“医药节”。
安庆端午习俗
城乡妇女都要回娘家
在安庆,端午节又称“女儿节”。旧时,安庆城乡妇女被繁重的家务缠身,整天围着锅台转,很少有时间回家探亲。所以,安庆妇女抓住端午节的机遇,拎着糖包、果子包、粽子、墨子酥、绿豆糕等,带着孩子回娘家,并相约同乡同村的妇女一道回乡探亲。回娘家团聚习俗,也是端午节强调的避邪求吉,包括寄托于女性身上的传宗接代心理。出嫁女子必须回娘家吃粽子,以示传宗,或吃发粑,意味着发财发福,子孙兴旺发达。母亲赠出嫁女儿蒲扇
按照端午习俗,母亲必须赠送给出嫁的女儿一把以蒲叶制成的扇子。由于菖蒲具有驱毒的功效,所以将这种蒲扇称作“避瘟扇”。即取其避暑除疫的祈福祝愿之义,也包含一种人间互致节日祝福的意思。城里人吃粽农家吃粑
在安庆,端午节这天,城里人一般吃粽子,而乡间人吃大叶粑。城里人包粽子,一般用芦苇叶片。因安庆城西门外江畔沙漠洲,原是一望无际的芦苇荡,采摘极为方便。而安庆城外周边农村正是麦子成熟,水稻生长的季节。农历五月前,正是麦子收割的黄金季节。自古以来,农民以收割麦子的喜悦心情,在这天做大叶子粑(发粑),来庆贺端午。大叶粑,农家除了家人品尝外,还装入竹篮,上边盖上干净的新毛巾,送给城里亲友。城里人将芦叶包的粽子送给农村亲戚,显示乡风乡情,使节日充满喜庆欢乐的氛围。除了吃粽子、发粑,安庆人在这一天还有吃咸鸭蛋、绿豆糕等风俗。家家户户挂艾叶插菖蒲
端午节时近盛夏,蚊蝇百虫肆虐。旧时民众视五月为“恶月”、“毒月”,在端午节有“驱病禳灾”的习俗。
端午日,安庆郊区农民常采车前子、淡竹等草药,以储备日后服用。城里城外家家户户门楣上挂艾叶,插菖蒲来抑制病菌,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
雄黄酒涂小孩身上避“五毒”
除了这天喝点雄黄酒外,安庆人还将雄黄酒洒在墙角和厨房里,进行消毒。有的人把雄黄酒涂在小孩的前额和身上,意在可以避五毒,防止不被虫叮,不生痱子。这些行为与“避五毒”有关。旧俗认为,五毒是蜈蚣、蝎子、壁虎、蜘蛛和蛇,相信雄黄可以驱赶它们。五彩丝粽配腰间
在端午节那天,给孩子们身上佩带五彩丝粽等小礼品祈福增寿是安庆端午的习俗。除了五彩粽子外,还有用绫罗制成的小老虎,体现对晚辈的温馨与爱抚。香包内装的香料一般有:雄黄、艾叶末、苍术、菖蒲末、陈香粉等,能散发出幽兰的清香,以示驱邪避疫。另外,起到装饰与点缀的作用,增加节日喜庆的氛围。万众欢腾赛龙舟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赛龙舟在安庆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端午节前,安庆渔民将龙舟修理、装饰一新。节日当天,随着一声令下,众桨齐划,龙舟像支利箭射入江中,去驱撵鱼虾,以防它们偷吃人们扔到江中,敬献给爱国诗人屈原的粽子,龙舟直奔终点。此刻,万众欢腾,鞭炮隆隆,景象壮观。有的人唱一些节奏明快,情绪热烈的《划龙舟》歌。歌词内容风趣,灵活多变,也可唱一些企盼风调雨顺的歌。过安康端午,防疫不松懈民谚曰:“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正值仲夏,气温升高,百虫活跃,蚊蝇大量滋生,容易传播疾病。古人在这一天打扫庭院,挂艾悬蒲,佩戴香囊,饮雄黄酒,上山采药,杀菌防病等。这些习俗反映了古人对疾病的预防意识。端午节最原始的含意是祈神求福、避邪保健,千年相传,被称为“卫生防疫日”。
疫情防控不可松懈,广大市民请不要前往近期有新增确诊病例的地区,如必须前往或近期已经前往的,请主动向所在地社区(村)或疾控中心报备,并按规定执行隔离和核酸检测。持续增强个人防护,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保持安全社交距离,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出现发热、咳嗽,要佩医院发热门诊排查治疗,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来源:安庆日报,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