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发词语拾零
词典中以“一”开头的词语有二百多条,以“一”开头得成语也有二百条,真可谓“一”发而不可收。其实,这还不包括方言里内容,安庆方言中以“一”开头的词语也不少,例如:一趄坡、一齐、一路遐、一包搅、一龇拉……。从前,不论城乡,家家小孩多,站在一排呈楼梯状,称之“一趄坡”。趄,qiè,斜。有一张新闻照片,题为《》,画面上老大驮着老五,其余三个孩子依次跟在后面。标题以音阶暗喻孩子大小,这是“一趄坡”形象的注解。
一齐。常听到以此描述队形整齐划一,训练有素。,chàn。一,一概。不过,安庆方言读成“一扎齐”,就好像把“难为”读成“劳慰”、“劳误”一样。
一路遐。遐,xiá,远。不仅整齐,而且阵势长。“新建的皖江大道,路灯漂亮,一路遐。”有人这么说。一包搅。安庆人说非常的混乱场面,大多以“一包搅”形容。不分青红皂白,乱搅一气,肯定混乱。近年,有人嫌“一包搅”形容不够味,加上“搭一火球”那就乱上添乱了。火球为本地陶制取暖瓦钵,内盛炭火。与之意思相近的还有“一包渣”,“一包粉”。一龇拉。安庆方言把拒绝别人的要求,甚至冷嘲热讽,比喻为“给他一龇拉”。龇,张开嘴露出牙,引申为态度无礼,极不友好。龇读zi,不读ci。一尺一。意思是对别人予以反驳,“尺”与“斥”谐音。一马了。一马,开始;了,结束。两个小贩争占市口,就说:“我一马了就在这里卖。”就是说他一直在此,这地盘归他。与“一马了”意思相近的还有“一马启初”,一马,领先者。启初,开始。一番奔。表示进行一段时间了。“我搞了一番奔,才把它做好”。一门投。表示一心从事某项学习或工作。“他一门投上班,不搞外快。”投,投入。
一大辣。辣,五味之一,意为感觉、刺激。“把我吓了一大辣”、“喜欢你一大辣”,就是说吓得厉害、喜欢得不得了。“疼你一大辣?”,这是说反话,意思是根本不喜欢。“一大”无论在动词前面或名词前面,都是表示程度或数量之巨,例如“一大跳”、“一大包”、“一大堆”。“一塌糊涂”是说面目不清,没有头绪,安庆方言说“一塌糊九饼”,它用麻将“九饼”牌面圈圈相连,拥挤不堪,形象地表现了“糊涂”的程度,惟妙惟肖。还有“一稠的”,表示稀饭不稀不硬。“一载载的”,表示流体或风一阵阵的。“一火”加在动词前面,表示快速、紧急,例如“一火吃”、“一火跑”。“一号的”表示一模一样,号,型号。“一个粑拓的”则是照同一个粑模子,进行拓印,结果肯定一样。不过此处“拓”应该读tā。安庆方言以“"一呼不呼”形容无技能,能力差。有本事的呼风唤雨,吃香喝辣。一呼都不呼的,那下场就可想而知了。最近又有新词出现,那是“”。因为过去计时实行十二小时制,没有“十三点”。安庆方言以“十三点”讥讽不明事理的人,似乎是“十三点”说法太不雅了,有人即在“一”、“三”中间加上“二”,改之为阿拉伯数字“”,读“哆来咪”,这比原来好听,有点儿艺术细胞,文雅得多。
二:3b杂议
不
近日有朋友到宿松县洲头金坝村参观现代农业。进村时,村民问:“你们吃饭了不?”他听不懂,我却十分熟悉。因为40年前我曾经到那里做过客,倍感乡音未改。“不”,大多表示否定,即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之前。然而在宿松话中,用在句末则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你们吃饭了不?”就是“你们吃饭了吗?”这是古汉语用法,古色古香。《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就有“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安庆方言中,带“不”的口语真不少:黑不溜鳅,黄不烂肿,甜不拉稀,酸不拉叽等。而这些词中的“不”,并非“否定”的意思,而是语气助词,帮助其后来修饰前面,使之具体生动。最深入人心的“黑不溜鳅靠边站”出自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老战士赵大大脸黑像泥鳅,有人叫他“靠边站”,嫌他形象不佳。
吧
“吧”大多为感叹语气,用在句末,表示商量、推测、请求、命令等。“吧”在桐城话里还有另一种含义,某人自夸“热心助人”,而对方却毫不领情,扔过来三个字“好人吧”。这个“吧”字,把自夸者形象打了折扣,那轻蔑的语气,实际上把对方否定了。如果求别人办事,则是说“好人喏”,一脸乞求的神情,甚至加上“你做做好事”,就差下跪磕头了。在安庆方言中,“吧”还用在抽香烟,“烟不好,吧一根”,这大概与吸烟时嘴的动作及响声有关联。
泊
下放到望江县的学生,告诉我,那里的人称干活休息为“歇bó”,这是什么字呢,我以为是“歇泊”。泊,栖止,停留。歇泊为休息。王安石诗“寒鱼占窟聚,暝鸟投枝泊”。现代汉语中称休息有:歇手、歇脚、歇肩、歇腿、歇息、歇气等,望江话里“歇泊”则把各种“歇”一言以蔽之,不得不佩服它的高度概括能力。“不、吧、泊”这三个字,都是以“b”为声母的,故标题为《3b杂议》。
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觉得不错请在下方拇指处点赞
免费一键制作——
电脑网站、手机网站、微平台、营销游戏、微传单...
点击“阅读全文”,查看详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