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井溪(大别山里的珍珠)——卒子走遍安庆
九井溪——大别山里的珍珠
第篇
作者: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太湖县,多有山区,九井溪就位于太湖县城西乡的山区境内,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
九井溪境内群山绵延、千峰竞秀,有状元故里、方洲水库、龙门寺、响水崖、九井溪、张家河瀑布群、龙潭谷、仙人瀑布、桂花崖、石船岭、千亩茶山桃园等景区。峰峦叠翠,峡谷幽深,曲水通幽;古树青藤,飞瀑流泉,山静鸟鸣。
九井溪近年来被立为森林公园,在太湖县城西乡境内。景区主要是由大龙村、方洲村、树林村(局部)组成。九井溪其实是一条长长的溪流,约长三公里,从顶头至坡下,大小瀑布约十一个,取名九井溪。
九井溪森林公园主要以山林地貌为主,有较大面积的水库和梯田,是典型的江南丘陵地带。自古也是江南才子之乡。
境内群山绵延、千峰竞秀。
状元故里李氏家族花开一树,一门十二进士,有官至一品的六部尚书李振祜。状元李振钧;有明朝历史上以忠贞、直言、刚强闻名于京师的忠臣雷演祚;传为佳话的徐家鼎父子三进士。
五代年间(---年)所建的龙门寺,之前卒子曾介绍过石马槽,该寺又名“乾明禅刹”,是佛眼清远禅师的道场,在中国佛禅史上影响深远。
清朝康熙26年太湖知县王庭书写的“清流激湍”摩崖石刻,还有宋人题咏的诗句,在响水崖峭壁上仍清晰可见。众多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故事与传说,组成了一幅九井溪森林公园靓丽、厚重的山水画卷。
九井溪是天然的户外运动基地,适合攀岩探险、山地自行车、游泳等运动,深受户外运动者喜爱。每当油菜花、杜鹃花开时节,九井溪以其精致的格局、饱满的色调,吸引摄影爱好者纷至沓来,是人们观光、休闲、养生、度假的理想去处。
(本篇完)-10-01~06
安庆原系移民地、祖上迁自瓦屑坝——卒子走遍安庆
安庆原系移民地、祖上迁自瓦屑坝——揭开江西省鄱阳县莲湖乡瓦屑坝的神秘
第篇
作者: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安庆人来源于哪里?为什么安庆人死后要留置地上三年?为什么安庆人讲的话却不是本土方言?为什么安庆只有六个县形成独立的语系和风俗习惯?带着好奇与渴望,年国庆期间,卒子来到这片临江临湖的古老渡口,并向大家介绍这里。
瓦屑坝本是鄱阳湖畔的一个古老渡口,是明朝初期移民的集散中心,明朝官府将被安排移民的对象聚集到瓦屑坝一带湖边,然后上船遣送到安庆府等目的地。随着时间的推移,移民后代随着传说的递减,逐渐淡忘了具体祖居地,将记忆的思路定格于“瓦屑坝”,似乎“瓦屑坝”成了原居地,这是一种思乡情结的归宿,实际上来自安庆潜山县、怀宁县、桐城县、望江县、岳西县、宿松县和太湖县皆是由瓦屑坝移民的江西饶州一带的居民,他们多半是铙州府和九江两府各县。
瓦屑坝位于今江西省鄱阳县莲湖乡的一个自然村,现在又被称为瓦雪坝、瓦燮岭等。这里既是古渡口,同时又是古陶遗址,湖边今存有大量的瓦屑,瓦屑坝就此得名。“北有大榆树,南有瓦屑坝。”这里是中国八大移民圣地之一。据北宁乐史所著《太平寰宇记》在“鄱阳县”下载:“莲荷山在县西四十里彭蠡湖中,望如荷叶浮水面”。此山即今之莲湖乡(莲荷谐音称莲湖),明代称立德乡。
年,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为了治理国家,朱元璋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恢复生产和发展的措施。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对因战乱、灾荒逃离,人口锐减的地区进行大移民。六百余年前,饶州三十万移民从鄱阳县莲湖乡瓦屑坝出发迁涉到湖北、安徽等地,莲湖乡瓦屑坝成为明朝初期全国两大移民集散地之一。那时大量移民从江西美丽的鄱阳湖畔一个叫瓦屑坝的地方迁移到安徽、湖北、河南等地,其中以安庆府为最。
瓦屑坝,在很多族谱中有"江西瓦屑坝"、"鄱阳瓦屑坝"、"鄱阳桃花渡瓦屑坝"、"瓦屑坝叶家村金鸡岭"等不同的写法。还由于行政区划的因素,有"江南路豫章瓦屑坝"、"饶郡瓦西坝"、"江西饶州瓦西坝"、"饶州府瓦西坝"、"江右瓦西坝"等多种提法。"江右"就是"江西"。据魏僖所著的《日录杂说》上记载:"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盖自江北视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历史上有"江右王门学派"、"江右诗派"、"江右商帮"等流派。由于口耳相传,"瓦屑坝"的"屑"字在写法上千差万别:如瓦西坝、瓦砌坝、瓦基坝、瓦家坝、瓦集坝、瓦渣坝等。瓦砾在今鄱阳方言中仍读作"瓦屑"、"瓦叽仂"。其实,"西"、"屑"读音接近。瓦集坝、瓦砌坝、瓦基坝、瓦渣坝等,都是"瓦屑坝"的错读错写。有意思的是,还有写成"挖心坝"的,说当年官方逼着大家移民,如果不走就要被"挖心"。现存安庆市图书馆有桐城族谱63部,其中20%家庭始祖来自江西鄱阳湖瓦屑坝。
元末明初,江西二百余万移民,其中饶州府百余万移民均从瓦屑坝乘船出发,经鄱阳湖到长江,然后到达安庆府及其他地方。瓦屑坝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大移民壮丽的情景,也目睹了移民们激烈抗争的悲壮场面。卒子此次来到瓦屑坝,实地去了解一下移民的根,了解一下安庆人的祖先是怎样在这片战乱中迁徙,他们被迫迁到一片生灵涂炭、土地荒芜的安庆各地,被迫迁到大别山一带,这种自然环境,使得靠骑兵侵扰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不能侵害。
江淮大地处于中国南北相交之地,在分裂时期往往沦为战场。年金灭北宋后,江淮之间既是金军南侵的必经之地,又是靠近宋金对峙的前沿,原有人口或随南迁洪流而走,或在战乱中死亡,留下的人数有限,新迁入的更少。安庆府所属的淮南西路,在整个南宋都是人口最稀少的地区之一,以至在元朝数十年间也没有恢复元气。元朝末年,江淮和长江中游反元起义风起云涌,此起彼伏。安庆一带战略地位重要,是不同的起义军和元军争夺的焦点,残酷的争夺战持续多年。元至正十一年()八月,彭莹玉、邹普胜、徐寿辉等在湖北蕲州、黄州一带起义,次年徐寿辉就率部沿江而下,围安庆城,攻下周围各县,并继续东下。十一月,徐寿辉大举攻安庆城,无功而返。至正十五年,徐寿辉势力复振,攻占湖北沿江府县,安庆府又受战祸波及。次年,余阙被元朝任命为江淮行省参政,驻守安庆,徐寿辉部将赵普胜攻安庆失利。至正十七年,朱元璋部四出扩展,击败赵普胜和元军,占据江南的池州(今贵池地区),逼近安庆。陈友谅与赵普胜率军包围安庆。至正十八年,陈、赵军攻克安庆,余阙自杀。四月,赵普胜夺取朱元璋占据的池州府。至正十九年,朱元璋军西进,与陈友谅军激战,四月收复池州,九月破潜山,十月攻安庆不克。二十年,陈友谅杀徐寿辉后称汉帝,率水军东下攻朱元璋的基地建康(今南京),大败而归,朱元璋军乘势攻下安庆。二十一年七月,陈友谅将张定边攻陷安庆。八月,朱元璋亲率徐达、常遇春西征,收复安庆。但江西、湖北大多还是陈友谅属地,安庆以北也非朱元璋所有,安庆一带并未脱离战祸,直到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彻底消灭陈友谅余部后才恢复安宁。十几年间,安庆多次易帜,在旧政权维持无望、新政权统一尚未来临之时,争夺的各方都不会顾及百姓的生命财产和地方的长远利益,残酷的报复和仇杀、毁灭性的破坏和掠夺在所难免,安庆及府属各县遭受的浩劫可想而知。到朱元璋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时,安庆府留下的人口已少得可怜,大片土地只能任其荒芜。
相比之下,相距仅数百里的江西饶州路(约相当今鄱阳、余干、万年、乐平、德兴、景德镇、浮梁等市县,元属江浙行省)较少受战乱影响,依然地少人多。明初政府鼓励向江淮和其他人口稀少地区移民,外来移民开垦的土地不仅能合法登记为私有财产,还能在一定期限内享受赋税优惠。饶州路的大量无地贫民纷纷北迁,当到达安庆府属各县后,大片宜垦荒地和与家乡大致相同的自然环境很快就吸引他们就地定居。江西其他地区渡江北迁的移民,也被安庆地区的条件所吸引而就近定居。
清朝康熙年间官居大学士的张英,是桐城人。他说:“吾桐(城)与潜(山)同郡而接壤,相距百里许。余之先自鄱阳瓦屑坝徙于桐,始祖为贵四公。潜亦同时同地并来鄱阳,始祖为贵七公,徙居于潜之青山焉。”(康熙《潜山县志》卷十四)清初宿松人朱书也说:“吾安庆,……神明之奥区,人物之渊薮也。然元以后至今,皖人非古皖人也,强半徙自江西,其徙自他省会者错焉,土著才十一二耳”(《杜溪文集》卷三)。根据族谱记载所作的统计分析,证明张英和朱书的说法是可信的,张英的祖先张贵四、张贵七正是千千万万饶州移民中的成员。有人统计了桐城县的63种族谱,其中有20%的家族的始祖来自江西鄱阳瓦屑坝,其余也大多是在元末明初由江西迁来。而元末以前的家族只有两个——方氏和姚氏,分别在宋代和元中期迁入。我们对安徽省图书馆、安徽省博物馆和安庆市图书馆所藏36种族谱的统计结果是:迁自瓦屑坝和鄱阳县的家族有18个,占50%;迁自饶州和江西的合计有26个,占72%。从迁入的时间看,除了迁入时间不详的4族和明以后迁入的3族外,在29族中有27族是元末明初迁入的,占93%。
宿松县的情况也是如此。民国《宿松县志》记载了该县个氏族,除去迁入时间和原籍不详的外,尚有族,其中族是明中期以前迁入的。在这族中,迁自江西饶州的有82族,占总数的45%;在元末明初迁入的有族,占88%。在元末明初迁入的族中,迁自江西的有族,占83%;其中有38族明确记载来自瓦屑坝,31族来自饶州或鄱阳县,其余来自九江、南昌、南康、吉安或“江西”、“江右”。根据这样的推算,在明朝洪武二十四年()安庆府的约42万人口中,大约有28万多江西移民,其中约20万来自饶州,迁自瓦屑坝的有10万人,占饶州籍移民的一半。六百余年过去了,经瓦屑坝移民的子孙已经植根在江淮大地,成为安庆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瓦燮今属莲湖乡,离鄱阳县城鄱阳镇(即当年饶州府治)不过一二十里,处于鄱江三角洲,离鄱阳湖的汊湖大莲子湖不过十来里,周围湖泊密布,水路通畅。根据历史地理学家的研究,在宋代鄱阳县城已逼近鄱阳湖,而鄱阳湖的南部在元明时期正经历一个扩展期,到清代才逐渐因泥沙淤积而有所缩小。当年的瓦屑坝是一个濒临鄱阳湖、靠近鄱江的聚落和水运码头。瓦屑坝的“坝”应该是鄱阳湖边的一条坝,真正起着护岸作用的坝,聚落因坝而得名。时过境迁,由于泥沙淤积,鄱阳湖逐渐远离瓦屑坝,坝因不再有存在的意义而湮没,瓦屑坝这个聚落名称也被改称为瓦屑(燮)。遥想当年,饶州府属各县的外迁人口沿昌江、乐安河(婺水)及其众多的支流顺流而下,出饶州府城后,在鄱阳湖边的瓦屑坝集中,然后登舟北上。到达湖口后,多数人就近在安庆府属各县定居,这就是为什么安庆人多是移民的原因之一,少数人或溯长江而上,迁入湖广(今湖北省),或顺长江而下,迁往安徽及其他省份。迁入安庆府的不下三十万饶州人。虽然瓦屑坝只是一个移民的集散地,对绝大多数移民来说,还不是他们真正的故乡,但当年的移民多数没有文化、没有资产,更不可能有文字记录,当他们历尽艰辛在他乡定居后,留给后代的记忆只是他们的出发地——瓦屑坝。有些人甚至没有来得及给子孙留下任何故乡的信息,他们的后裔就与周围的移民后裔一样,以瓦屑坝为故乡了。
在这声势浩大的移民中,移民的具体流向,史书未作详细记载,地方志中也只是片言只语,以致数百年来,移民后裔无法准确地说出及找到自己的“根”在何处。而家谱、族谱的记载,则成为人们研究移民流向的一个重要依据。族谱是后人记载世系及世系中人物的谱籍。撰修者根据其祖辈的传说,写清其姓氏先祖及后人的来龙去脉,标明该姓氏祖先的始迁祖地,即所谓“根”。怀宁《吴氏宗谱》载:吴氏堂号“崇让堂”,“始迁祖吴寿一,原籍江西鄱阳瓦屑坝。元季兵乱,渡江来居怀宁大丰乡”。卷一总系中明确记载:“寿一公原籍江西饶州鄱阳瓦屑坝。”瓦屑坝移民流向安徽的主要分布在:合肥、凤阳、肥东、肥西、长丰、桐城、潜山(含岳西县)、宿松、太湖、安庆、怀宁、池州、贵池、枞阳、青阳、六安、寿县、黟县、舒城、滁州、望江、东至、芜湖、含山、巢湖等地方。
(本篇完)-10-07
皖西南陈氏宗祠——卒子走遍安庆
皖西南陈氏宗祠——安庆宗祠
第篇
作者: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皖西南陈氏宗祠,位于安庆某县的县城周边,其中台湾的原领导人陈水扁就是其后裔,卒子今天向大家介绍这里。
皖西南,狭义的皖西南,即安庆市(除桐城市、枞阳县)。广义的皖西南,包括安庆市(除桐城市、枞阳县)和六安市的霍山县。安庆,古称舒州,别称宜城,简称“宜”。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皖河入江处,安庆素有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的美誉。安庆是皖西南区域中心城市,皖西南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和航运中心,皖赣鄂三省交界处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军事战略要地。长江中游城市群主要成员之一,长江经济带通关一体化核心城市,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重点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城市。“千年古城、文化之邦、百年省会、戏剧之乡”。二千多年前为春秋古皖国,安徽省简称“皖”即源于此,安徽省的名称是由“安庆府”与“徽州府”各取一字而来。公元年建城至今,安庆已有近年历史,自清乾隆二十五年(年)至民国二十六年(年),安庆是安徽省承宣布政使司和安徽最早的省会所在之地。
巍巍陈氏,源远流长。江洲义门曾被宋太宗旌表为“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无双。”实为忠义孝悌之典范,堪称名门望族,万古流芳!江洲义门后裔在安庆某县周边建造了皖西南义门陈氏宗亲会,修建的义门陈氏宗祠,为后代瞻仰先祖,知根知源,祭祀先祖,共振家声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联谊场所。陈姓渊源久远,历史辉煌,名人迭出,于民族贡献特殊,于家族贡献尤大。古时,陈姓祖先跟随黄帝征战,从西北打到中原。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句望,句望生桥牛,桥牛生瞽瞍。瞽瞍生舜于姚墟,帝尧以娥皇、女英妻之。娥皇无子,女英生商均。夏禹封商均于虞城,以奉舜祀。历夏而至商周。
周朝初年(公元前),武王将伐纣有功的虞阏父分封到宛丘(今河南淮阳),建立陈国。并且将妹妹嫁给了閼父的儿子妫满,因为虞阏父是舜的后裔,周武王就让他在那里奉守帝舜的坟墓。妫满谥号胡公,又称胡公满,史称陈胡公。胡公满是舜的52代孙。胡公满的墓在今河南淮阳县柳湖旁,俗称铁墓。颍川以颍水得名,方圆百里,平坦肥沃,是中原一方宝地。颍川古郡,在今河南、安徽、山东三省交界处。公元前年,陈国被楚国所灭,陈国传承26君,享国年。胡公满的子孙以国为姓者曰“陈”,以封号为姓者曰“胡”,胡公满是陈、胡两姓共同的得姓始祖。
春秋时,陈国发生了政变,妫满第十代,陈厉公之子陈完逃至齐国,改姓田,称田完。齐桓公任其为管理百工的“工正”。陈完第五代孙田乞做了齐景公的大夫,后裔世代为齐相。传至田和,夺取了齐国的政权,自立为齐太公,史称“田氏代齐”。秦始皇统一中国之际,齐王田建投降,田建之子田轸投奔楚国,为楚相,封颍川侯。田轸复迁陈国故地颍川,恢复了陈姓,称陈轸,成为“颍川陈姓”的始祖。陈姓因此有了“颍川郡”之郡望。
秦汉之际,陈氏三十世——陈平,辅佐汉高祖定鼎天下,封曲沃侯,历任四朝宰相;后裔迁陕西西安府三阳县,地名瑕邱。陈平六世孙陈汤,拜西域副校尉,奉命出使西域,计斩郅支单于,威振方外,赐爵关内候。后裔陈翔,拜征议郎,御史中丞,移居颍川,为颍川开派祖。现在全国陈姓人口余万,排名第五,在台湾省排名第一,其中台湾的原领导人陈水扁就是其后裔。
魏晋时,陈群裔孙陈泰、陈准、陈伯聄、陈达皆为官清廉,名垂青史。陈纪之子陈群,原为刘备别驾,后归魏,官至司空,先后受曹操、曹丕托孤。陈群创立的“九品中正制”,将地方士人按才能分定九等,上报政府,按等选用。这一制度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使无序的封建官僚制度有了一个可供操作的法则。陈实的第八代(属第四子季芳一脉)裔孙陈世达,在晋朝为官,晋元帝建武元年(),随元帝司马睿南下,自江北颍川许昌迁家于吴兴郡长城县(浙江长兴县)下若里。陈世达历官丞相橼、江州刺史、长城令。他迁家太湖边下若里时曾说,此地山川秀丽,子孙必钟其灵。同时,陈实长子元芳一脉的后代迫于隋乱,也从颍川适吴兴郡。魏晋时,陈群之子陈泰任魏左仆射;陈泰长子陈准为晋朝太尉,封广陵公;陈准之子陈伯聄迁居丹阳县;晋元帝时,其侄陈达任长城令(今浙江长兴),迁居长兴。南北朝时,陈氏数代为萧氏梁朝重臣。陈世达第十一代(陈实第十八代)陈霸先,在梁敬帝太平二年()受梁禅位,建立陈朝,称“大陈武皇帝”。陈氏一跃而成为帝王家。陈武帝在位三年病故,传位于侄(谈先之子:顼、藩),陈顼为太子,由皇兄陈谈先长子陈蒨继位,称陈文帝。陈文帝传位陈废帝。陈废帝传位称陈宣帝,在位14年,由陈后主陈叔宝继位。陈叔宝亡于隋,陈朝先后传三代皇帝,享国33年。后主陈叔宝被押送至长安,全家迁西川东门外护全乡隐居为民。此后,陈姓繁衍于关中地区。
江州义门闻朝野,宣帝陈顼第六子——宜都王陈叔明,迁居江州德化县;唐玄宗时,陈叔明后裔,陈瓖之子陈阔,字伯宣,为司马迁《史记》作注。名闻朝廷,伯宣征召不仕,移居德化县白鹤乡泉水垅。陈伯宣生三子,长子陈隐生陈旺;唐德宗时进士,宪宗敕受丞议郎,授江州牧,知德安事,晚年迁居江西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今德安县车轿乡陈村),成为江州义门陈氏开山之祖。因此陈氏堂联为“义门世泽,颍水家声”“开元盛世”时,陈瓖之子陈阔,字伯宣,淹贯经史。隐居南康之庐山之圣治峰,潜心为司马迁《史记》作注。十二年时间,著成七十八卷煌煌巨著;名闻朝廷,拜为“著作郎”;伯宣征召不仕,移居德化县白鹤乡泉水垅。死后谥号“真隐先生”。
陈伯宣生三子,长子陈隐生陈旺;旺字天相,号野王,唐德宗丁丑进士,宪宗敕受丞议郎,授江州牧,知德安事,晚年迁居江西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今德安县车轿乡陈村),成为江州义门陈氏开山之祖。陈青以后十五代聚族而居,以家长制管理这个大家庭。每个家长均在朝中官居要职,对大家庭都有重大贡献。陈青(—),唐朝进士,授直云阁大学士,官朝散大夫,义门第一任家长。
义门陈氏重视文化,耕读传家。唐大顺元年,陈崇在家乡德安东佳山中创办了陈氏“东佳书院”,东佳书院是我国最早的私立书院,比“白鹿洞书院”尚早五十余年。江州义门陈氏集聚一处,前后持续十五代三百余年,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小社会,它有严谨的族规家训、严密的组织管理制度,有学校、藏书楼、接待馆、医院、祠堂、田庄、园林,有自备生产、生活用品的各种设施,是中国古代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成体系的田园社会的典型。其家法中渗透着儒学的精义,真正做到了老幼皆知,心领神会,成为每个家庭成员的行动准则,因此,尽管子孙众多,却上下尊卑有序,和善相处,齐心协力共建家族。陈氏族人传说,当初分庄之时,全家男女老少难舍难分。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有人想出了一个听天由命的主意:将一铁锅悬于梁上,突然割断绳索,铁锅落地跌为块,遂分为个大庄。年3月,德安县车桥镇的古道上,车马辚辚,仪仗飘飘,义门陈余人冒着清明时节的潇潇细雨,离开了自己一砖一瓦垒砌起来的家园,和十五辈人生活的土地,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向中华大地的天涯海角。从此,陈姓生命力强盛的种子撒向了神州大地。陈姓为中国第五大姓,而义门陈则占其中百分之四十。
陈氏分庄满天下。“天下陈氏出江州”。义门陈口共分庄,分布于全国72州(今十七省),县。当时安庆市分有十一庄:望江华阳庄(宗通,原名希贤)、太湖庄(庄主守通)、枞阳牛洪庄(庄主承大)、宿松一庄(庄主陈公通)、宿松二庄(庄主陈延省)、宿松相承庄(庄主陈希成)、潜山庄(庄主陈才宿)、潜山庄(庄主才达)、太湖宛溪(庄主公迁)、桐城石河庄(庄主陈希成)、怀宁庄(庄主陈汝心,实际为留市庄的再次分迁)。岳西现有陈姓人,遍布全县各乡镇。义门陈氏的著名人物:中国近现代史上义门陈氏的著名人物:陈独秀、陈立夫、陈果夫,陈云,陈毅、陈诚、陈赓、陈嘉庚、陈丕显、陈叔通、陈锡联、陈永贵等。
(本篇完)-10-08
北京治白癜风医院哪个好北京医院治疗白癜风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