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式婚约(字)
原创:老屋张忠
原本大家都很熟知的旧式婚约,已经跌进了百年历史尘埃。如今翻看我的收藏品,旧事重提,别有一番情趣。婚约中的男主人公出生日期为“民国戊辰年”(年),女主人公是“民国己巳年”(年),婚约合订日期为“民国三十六年”。由此推知:男女双方婚约年龄分别为19岁和18岁。照老规矩,旧时婚嫁一般都要经过议亲、订婚、迎娶的过程。议亲,就是男家托媒人到女家说亲,女家则对男家的家世、年龄、品貌、职业等情况进行了解。女家经过一番了解,认为合意了,便把姑娘的生辰八字告诉媒人,有媒人转告男家,男家还要请算命先生“合婚”,只要经过算命先生的这一道关——“命不相尅”之撮合,男家便请媒人正式到女家议婚。由议亲到议婚,旧式婚嫁便走过了它的初级阶段。
议婚一定,接下来就是下聘礼,取“八字”写庚帖。庚帖取长条形的大红纸,两端各印有(以版刻为常见)撒金粉的长方形图案,一端是龙,一端是凤,分别代表男女两方,可以折叠成册,龙凤图案便成了册页的封面;有凤的图案封面上书“月里嫦娥”、“举案齐眉”等字样,有龙的图案上往往写有“蟾宫折桂”、“夫唱妇随”等内容。册页展开是空白的大红纸,供双方毛笔书写,除了必写的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即各自的农历出生年月日和时辰外,其他书写内容多是市面流行的大吉大利语,多为“天长地久”、“鸾凤和鸣”、“赤绳系足”、“蓝田种玉”、“乾造”、“坤造”之类。只是这些字的排序位置有些讲究,必须“天长”在前,“地久”在后,“乾”在前,“坤”在后,本来是个完整的句子,按照“男尊女卑”的封建秩序,将它们分开排列,“天”(乾)代表男性,“地”(坤)代表女性,男人是天,天比地大,乾比坤高。有凤形图案的庚帖交给男方,有龙形图案的庚帖交给女方,这里还有一点门道,那就是双方互换的庚帖除内容文字相近外,封面必须颠倒——女方收到的是“龙”,男方收到的是“凤”,“龙”的封底取凤的一半,“凤”的封底取“龙”的一半,有点像今天外交上互换条约的那种形式,只有这一点点形式,体现了男女婚前的“不平等中的那点平等”。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本文所说的龙形图案,只是民国时期庚帖的一种,清代以前,龙是皇权的象征,民间老百姓是不许采用的,明清时代的庚帖实物图案非常少见,有“鸾凰”区别于后来的“龙凤”一说。
当庚帖下完以后,按议定的条件,男家把彩礼、聘金、衣妆、首饰、食物等送到女家,女家回以红柬答谢,双方订婚完毕。订婚半年至一年以后,男方准备择日迎娶新娘到家,把选定的日子请媒人书面或口头捎到女家,本地叫着“送吉日”。到既定的迎娶之日前,男家再次打礼,把数量(一般是双数或吉数)相等的鱼、肉、鸡、糖果、糕点、果品、烟酒送到女家,附带约定的喜钱红包,这些物品都要贴上大红喜字。女家在出嫁的这天中午办酒,招待新姑爷及迎娶的一行人等,同时作陪的有女家亲属与送贺礼的亲友。
酒宴之后,新姑爷一般由人陪同先行回家,同时新娘准备启程。新娘先在闺房中梳头打扮,在伴娘的陪同下穿嫁衣裳(婚礼礼服)。此时穿嫁衣裳有个规矩,就是要站在铺垫或篮筐里进行,表示出嫁女不沾娘家的土,不带走娘家的财喜。嫁衣穿好之后,新娘对自己的父母兄嫂下跪行大礼,以示不忘养育之恩,同时,母亲、嫂嫂号啕大哭,俗称“哭嫁”,说是“哭发哭发,越哭越发”。哭嫁停止,便由兄长或堂兄把出嫁女背(驮)到女家的祠堂。待嫁姑娘站在祠堂中央的一把椅子上,面对祖宗牌位鞠躬行礼,礼毕转身面对大门,在预备好的托盘中,抓起三把米和茶叶向周身抛撒,再向身后抛出一把筷子,一个意思是不带走娘家一粒米、一片叶,另层意思是暗示婚后早生贵子(取谐音“筷子——“快生子”之意)。待嫁女在祠堂正式告别娘家仪式结束,再由娘家兄长背到花轿上,姑娘上了花轿,娘家燃放鞭炮送行……往后就是花轿抬到男家,男方摆宴、男女双双拜堂、坐帐、闹洞房、掀红头盖等等一系列仪式,这些从电视里能经常看到的老镜头,想必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笔者不多描述。只是婚嫁仪式之后的说法有点不同,今天叫着“举行婚礼”或“婚礼结束”,旧时通称“圆房”,圆房之后,安庆的习俗就是三朝回娘家了……
(文末备要:我收藏的这件民国三十六年的旧式婚约,在女方那一栏落款有“义门堂陈”字样,它使我想起安庆图书馆馆藏的《义门陈氏宗谱》(陈独秀家族),二者之间是否有所关联,笔者浅陋不得而知,就此存疑,有望方家教正)
通联:安徽安庆市程墩路北一巷2号后14号张忠(—)
(老屋张忠;.11.11上传;安庆得烟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