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
首页
安庆简介
安庆地点
安庆市场
安庆要闻
安庆发展
安庆天气
安庆旅游
安庆信息

桐城谚语ldquo地理风俗rdqu

全国白癜风新技术推广单位 http://pf.39.net/bdfyy/bdflx/180503/6210224.html

桐城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长江北岸,大别山东麓。早在元代,桐城的驿运就很鼎盛,北往京师南贯各省的驿道纵穿县境,有“七省通衢”之称。明清时,以驿道为主干线,又拓展出纵横交错的古道网,使全县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这是人们对安庆振风塔(万里长江第一塔)和桐城古城的赞誉。据记载,桐城古城建于隋朝,明万历年间改建为砖城,城墙围长米,高3.6丈,雉堞垛,城门六座,城池呈椭圆形,形似“金龟”,意为“永寿”,城池之固,居江淮之冠。公元年(明崇祯八年),为防御张献忠起义军攻城,对城墙进一步加固修葺。年,为避日寇空袭,便于及时疏散居民,县长罗成钧下令拆城,至此桐城古城不复存在。黄庭坚曾来桐城拜访辞官后隐居龙眠山的好友李公麟,他与李同游龙眠山时写下了七绝《龙眠山》:“诸山何处是龙眠,昔日龙眠今不眠。闻道已随云物去,不应只雨一方田。”后被桐城老百姓口头传诵。“二龙山”是指大龙山和小龙山。大龙山位于安庆市北郊10公里处,山周25公里,面积余平方公里,横跨市郊和怀宁县、桐城市。大龙山呈南北走向,绵亘起伏、层峦迭峰、蜿蜒如龙,故称“大龙山”。小龙山现名巨石山,位于桐城罗岭(现划归安庆市宜秀区),因山石嶙峋,其形蜿蜒若龙而得名。语出明代弘治《桐城县志》。老桐城西北部多山,为大别山东段余脉,东部濒临长江,多湖泊河流,中部则多是丘陵地带。中间腰:桐城方言,指中部,其中“间”读gāng。桐城东临长江湖泊,西环群山,与潜山县交界,而天柱山又位于潜山县北边,故有此说。浮山山体周围为湖沼地带,山形恰似浮出水面的巨龟,故称为“鳌宫”。鳌:大龟。

妙高峰是浮山最高峰,山顶凹陷如锅底,又称“锅底峰”,游客游浮山必须登上此峰才算尽兴。

大关(镇)是桐城的北大门,峡石俗称小关,位于桐城北境,同其南3.5公里处的大关合称“两峡雄关”。此处地势险峻,关隘两侧群峰耸立,峭壁陡崖。三国时期,吴军曾埋伏在关隘的两侧,溃败的曹军如同惊弓之鸟进入瓮中,吴军“自天而降”瓮中捉鳖,歼灭曹军万余,曹休险些也丢了老命,吴军大获全胜,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峡石之战。“两峡雄关”则因此闻名遐迩。

“铺”是指驿站,即古代传递公文和投递信件的地方,现多用于地名。旧时桐城境内多驿站,故有许多带“铺”的地名。“二姑尖”是桐城西部群山最高峰,它与龙眠山深处的大龙井都是桐城的旅游胜地,也是游客必到之处。桐城嬉子湖镇胜利村有个名叫“落凤窝”的地方,相传是宰相张英家的祖坟地。“落凤窝”地处菜子湖滨,白天渔船舟楫往来,似千夫作揖,夜晚渔火闪烁,星罗棋布,犹如万盏明灯,故有此说。桐城市孔城镇历史悠久,地理位置显要,三国时为东吴属地。传说吕蒙曾筑垒于此,故有此说。人烟:人家,住户;小聚:小村落。语出清徐璈《桐旧集·孔城》。▲孔城老街(图片来自网络)

炆蛋,即五香茶叶蛋,是用八角、茶叶、酱油、盐等佐料烧煮而成的,它是桐城城乡春节家家户户必备的食品,又称“元宝”,寓意财源滚滚、兴旺发达。丰糕,是桐城过年时吃的特产,是用米粉自然发酵而成的,洁白如霜,松泡绵软,味鲜香甜,易于消化。菜心粑,又称菜心小粑,是桐城古镇传统名点之一,早在明代嘉靖年间就闻名遐迩。菜心粑用料考究,制作精细,观之洁白晶莹,食之香甜爽口,老少皆喜。在笔者看来,现在把“三朵花”中的菜心粑改为蒿子粑更为合适,这是因为:桐城老百姓除了像以前一样在农历三月三前后家家户户都吃蒿子粑外,如今还可以把新鲜蒿子冷藏起来,这样一年四季随时都能吃上蒿子粑,而菜心粑现在则很少看到了。桐城茶叶以黄甲、龙眠和大关产的桐城小花和桐城毛尖(又名“龙眠春翠”)为珍品,冲泡后其色、香、味品质超群,让人赞赏不已。秋石,又名秋丹、盆秋石,是桐城传统的地方药物名产,具有滋阴降火、明目清心、补虚利尿等药物功能,深受广大百姓乃至海外侨胞的欢迎,产品曾畅销国内外。丝枣,亦名金丝枣,也是桐城传统特色美食之一。故而,人们将此三者称为“桐城三宝”。亦作“初一不出门,初二拜新灵,初三拜母舅,初四拜丈人,初五初六拜长辈”。

这是一首桐城的春节拜俗歌。拜新灵:桐城方言,指前一年这家有人去世,亲戚乡邻都要在来年初二去他家拜祭,这天这家的对联(门对子)要用绿纸书写。如果这家没有“新灵”,正月初二你千万不要去他家,否则被认为是不吉利;母舅:桐城方言,指舅舅;丈人:桐城方言,指岳父。

亦作“三月三,蒿子粑儿香”。蒿子粑是以米粉为主要原料,掺入从野外采撷并粗加工后的鲜嫩蒿子、腊肉丁等制作而成的。其味清香爽口,男女老幼均喜品尝。乡民们认为“蒿子粑能粑魂”,可以消灾祛病,故在农历三月三,家家户户都有吃蒿子粑的习俗。除夕是农历一年中最后一天,俗称过年。桐城人对过年十分看重,每年进入腊月,农户多杀鸡宰猪,捕鲜鱼,磨淀粉,扯挂面,做豆腐,购买烟酒、糕点,谓之办年货,希望过个好年。因此,不管有钱没钱,外出的桐城人都会在除夕前赶回家与家人团圆。在桐城等地,从农历正月到三月,都属于农闲季节,老百姓过完年后还可以打打牌,赶赶集什么的,但到了农历四月就要开始农忙了。小集:赶集;插田:桐城方言,指干农活。意为在不同的地方,人们的风气、礼节、习惯、规范等都是不同的。后句亦作“一杯清茶一支烟”。桐城人讲究礼节,如果等到初十边你才去拜年,那对方就认为你不尊重他,也不会好好招待你。一袋烟:一锅子黄烟。炆蛋是一种用花椒、五香等为佐料,用文火卤制出的卤鸡蛋,它是桐城地区春节家家户户必备的食品。过年亲朋好友上门拜年,主人首先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炆蛋,客人吃上几个炆蛋就叫“得元宝”,寓意财源滚滚、兴旺发达。炆(wén):用微火炖食物或熬汤。在桐城等地有这样的习俗,那就是当天拔的秧必须当天插完,不留过夜。这是指旧时桐城居民在正月初一、初七和十五时的风俗习惯。人日:相传正月初七为“人生日”。立春不在“五九尾”便在“六九头”,“春打五九尾”正是农历腊月,桐城老百姓有在腊月为过年腌制腊货(咸鱼、咸肉等)的习俗,故有此谚。过大年,即除夕俗称,又有“过年”、“年三十”、“大年三十”、“三十晚上”等各种叫法。桐城人非常重视过大年,吃年饭时,须点燃所有房屋里的灯,并一直点到天明,以兆延年益寿和来年好运。挂镇现位于桐城市范岗镇,即原挂镇乡。该乡居民以姓方或姓宋居多,故有此谚。

▲龙眠山龙眠河(绘画:黄青玲)

意为男方订婚时,要给女方送聘礼。里外:聘礼须备女方的内衣、外衣等全套新衣。按迷信说法,坟山风水好坏关系到后代子孙福祉,因此在桐城等地有“三不让”之说,即坟山、祖屋(或宅基)和老婆这三样不能转让给别人。唐代以后,桐城境内先后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传入,其中以佛教影响最大,旧时各种寺庙遍布桐城境内,至今仍有不少保存完好。明清时,桐城人外出为官者多,他们告老还乡后,家乡人以其任职地方的府、县称之;徽州人经商者多,见面时互称“朝奉”。旧时桐城老百姓在重阳节有用糯米酿(吊)米酒的习惯,这种酒口味香甜醇美,乙醇含量极少,因此深受人们喜爱。语出桐城歌《花棍歌》。旧时桐城老百姓在重阳节前后有自酿醇香可口的米酒的习惯,到了腊月底,家家户户更是杀鸡宰猪准备过年。桐城人习惯在腊月二十八前后,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地对房屋进行大扫除,以便干干净净过大年,并求来年更发达。廿(niàn):二十;邋遢:龌龊不干净,这里是指尘土和垃圾。亦作“正月初八日子好,大姑变大嫂”或“腊月十八日子好,姑娘变大嫂”。“腊八节”又称“鸳鸯节”,在桐城,腊月初八或十八是姑娘出嫁的好日子。这是以前的习俗,现在正月初八结婚的也变多了。在桐城当地,老年人去世后要举办“白喜事”,宴请亲戚、邻居和附近村民,并把寿碗分送给大家。老碗:桐城方言,指丧席上所用的饭碗。指桐城人十分重视老人做寿和小孩周岁抓周这两个重要仪式。抓周:是一种在小孩周岁时,凭借婴儿抓取摆放在他周围的物件来预卜婴儿前途的习俗。在桐城等地,老百姓一般从50岁就开始做寿,男子虚龄逢九做生日,女子虚龄逢十做生日。这是在桐城当地流传的一首歌谣,非常有趣但并无什么科学道理。孬子:桐城方言,指痴呆的人。正月十五元宵节是过年的结尾,人们用糯米粉做皮子,以糖、芝麻等为馅做成大如鹅蛋的汤圆,或煮或煎,别有风味,寓合家团圆、和睦美满之意。在桐城有送催生汤的习俗,即在孕妇临产前个把月,娘家送来炖熟的鸡汤和其他营养品,期望女儿生产时更顺当。催生汤的主食为一罐老母鸡汤,即用一只完整的含内脏的老母鸡用瓦罐炖熟,保持汤的原汁原味,不能让别人喝一口,也不能有半点泼洒,连罐相送。亦作“七不出,八不归,初九、初十往家飞”。意为初七、初九不宜出远门,初八不宜启程回家。指沏茶要浅杯,斟酒要满杯,以示对他人的尊重。荞麦在桐城是不当正粮的。一般来说,父母都由儿子来赡养,女儿出嫁后最多给娘家贴补些家用。清明扫墓是全国各地都有的风俗,除此之外,桐城百姓还很看重冬至节,因自此日起阳气渐生,不久春天又要来临。在冬至节那天,祭祀方面的主要内容有:上祖坟烧纸钱祭祖,修坟整墓,给坟头挑上新土,对已故未葬的祖上或家中其他人,可在这一天安葬。桐城人有送“三十六”的习俗,认为36岁是人生的一大门槛,穿白衣、吃白鸡能逢凶化吉。故男女35岁时,至亲好友会馈赠白鸡一只(男雌女雄),白衬衫一件,新裤带一根等礼物。家里有人去世,亲人们会悲痛欲绝;猪被杀死后,猪肉则成了人们的美味佳肴。也说明人是万物之灵,可主宰万物,人把动物宰来吃也不成问题。桐城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有这样的过年习俗:辛辛苦苦劳作一年后,当年三十晚上不能亏待自己,全家人要团团圆圆坐在一起大吃大喝一顿;正月初一早晨起来,全家人特别是小孩从头到脚都要穿上新的,包括新褂子、新裤子、新鞋子等。亦作“晒稻不如晒稻床,孝敬老子不如孝敬娘”或“晒稻先晒床,敬老先敬娘”。按照桐城农村的风俗,认为如果把娘的坟地选好葬好了,就会发下人(下一代);晒稻则要先把晒谷场晒干晒热,这样摊在上面的稻子就容易晒干。稻床:桐城方言,指打(晒)谷场。指旧时男人下水田劳作时不穿裤子,腰上只围一条布巾。大布巾:桐城方言,指用土布做的大毛巾。此谚是根据“老汉坐禅”关于“桐城民俗十大怪”的说法提炼而成的。“吃野菜”是指三月三吃蒿子粑;“换裤带”是指桐城有送三十六的风俗,礼物之一就有一条新裤带;“椒椒”是桐城人对叔叔的一种称呼;“火球”是一种陶制带把的烤火工具。“七”是指荫七或做七。自亡者死后七天起至四十九天止,每隔七日一祭,俗称“荫七”。满七后,每逢百日、周年还要举行家祭。亡者希望亲人在周年和百日时,仍能坚持上坟祭奠。在桐城大关镇,自古就有“无水碗不成席”之说。“水碗”系汤类食物,采用清一色蓝边大碗盛装,品种多达数十种。大关古称泉水铺,水质清凉,甘甜爽口,用来烹制水碗,可谓得天独厚。大关水碗选料精良,做工考究,菜型多种多样,烧、焖、炖、氽、蒸、馏,做法多变,其味鲜爽脆嫩,清淡可口。目前大关水碗已成为桐城的一种特色美食,享誉省内外,“大关水碗”店已开到合肥等地了。意为宾客参加婚礼,主要是看新郎新娘父母的面子;而参加葬礼,则主要是看亡者子女的面子。上人、下人:桐城方言,分别指家中的长辈和晚辈,其中“下”读hā。亦作“乡下狮子乡下舞,自己衣裳自己补”。

桐城等地在春节期间有舞龙灯、舞狮子的习俗,颇具乡土气息。此谚的引申意思是农村的习俗只适用于农村,到城市就不适合了。告诫人们要入乡随俗,做事要因地制宜。龙灯:即龙舞,龙身平年十二节或二十四节,闰年十三节,舞时每节都要点上蜡烛,一人引球,一人掌龙头,一人一节龙身。

按照桐城等地风俗,新坟清明祭扫要在春社日之前进行,春社日是指立春日后的第五个戊日。按迷信说法,去世不久的人刚到阴曹地府形单影只,势单力薄,阳世亲人捎去的祭品总会被别的野鬼抢夺,而社前是冥界的法定接收日,此时亡灵才能收到祭品。意为旧时新娘上轿、拜堂、闹房时,不能上厕所;在举办婚礼期间,新郎须文静地坐在堂前,不得随意走动。夹性:夹屎夹尿。亦作“新人房里无大小,别把舅爹爹当老表”或“三日新房无大小,村人都讲新娘好”。洞房花烛夜,不论男女老幼均可入房看新娘、逗新娘,谓闹新房,并有越闹越发之说。不过,舅爹爹为尊,可不能乱喊。过去老百姓有什么比较重大的活动,比如婚丧嫁娶、动土祭祀等,都要选一个好日子,这就是所谓的“寻日”或“择日”。择日其实就是一种心理安慰,随便选的日子,未必就不好,于是就有了此谚。形容万事顺其自然就好,水到渠自成。“朝九华”是指朝拜九华山地藏王,是旧时桐城信佛香客的一件重要拜佛活动。九华山既是风景胜境,又是佛教圣地。旧时桐城人为了求子得福、求学升官、求福禳灾,每年都有不少香客邀班结伴去九华山朝山进香拜佛,乞求神灵保佑,除恶消灾,赐吉降福。“朝九华”选在农历七月十五地藏生日,或七月三十地藏成道日,或冬闲时节。这是桐城等地民间的一种传统说法,即将自己打喷嚏及其数量与别人是否说他、想他联系在一起,其实这是没有任何根据的。亦作“一家养儿千家愿,一家养女百家求”。

一家养了一个好女儿,就会有上百家人登门求亲,但求亲成功的最终只有一家。

亦作“一日三餐,两粥一饭”或“平常人家,两稀一干”。旧时桐城老百姓有早晚吃稀饭(粥)、中午吃米饭的食俗。现在老百姓富裕了,吃粥不再是为了节省粮食。这是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和70年代初桐城农村女孩的择偶标准。一房红:一房红色家具;灯草绒:桐城方言,指灯芯绒,为一种表面形成纵向绒条的棉织物,旧时它是一种很贵重的布料;男庄:桐城方言,指男青年;贫雇农:贫农和雇农,在讲究阶级斗争的年代,出身好是一种政治资本。

END

王章豹,合肥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年当选“第二届感动工大人物”,年和年分别被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和省委宣传部选为“师表”和“德高为师”教师典型进行宣传报道。荣获各级政府教学成果奖、社会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19项(其中13项排名第一),包括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安徽省社会科学奖一等奖1项,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4项、一等奖5项。出版著作6部,发表论文余篇。

主编/排版|开健(桐城师专)责任编辑▏吴公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nqingzx.com/aqsc/13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