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安庆之父的黄干,虽然是一介文人,但对安庆城池的规划,具有长远的目光。他选定的安庆城池格局,保持了整整年,直到年代末,才有小小的变化。这个城池,南抵至长江,东至枞阳门(现在的宜城路),西至八卦门(玉琳路至玉虹街段),北至菱湖南路。东北拐是百花亭,西北拐是北正街。后来西门范围向西又有延伸,民间俗称西门外,它以德宽路为界,北至玉虹门,南换长江。同样也归于安庆城的城池,但它是清同治初年,湘军克复太平军后,曾国藩亲自为安庆规划拓展的新城,我们也把它称为子城。
作为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构成,安庆为数不多的历史建筑遗存,就主要集中在这一区域。也正因为历史建筑遗存数量急剧减少,而现状也越来越不容乐观,因此有步骤有规划地保护这些历史建筑遗存,是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决策之一。
安庆历史建筑遗存保护格局,规划部门、文化部门、文物部门以及民间文史研究,或从宏观层面,或从微观层面,以各自的目的与方向,有各自认定的形态。不同的形态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建筑遗存保护方面,自然也有不同的侧重。其中已经规划定型的大观亭历史文化街区(大王庙特色风貌保护区)、倒扒狮历史文化街区;趋向成熟的有:人民路历史一条街、城南滨江历史文化带、百花亭历史文化街区。
大观亭历史文化街区
(大王庙特色风貌保护区)
大观亭历史文化街区得到国家层面的认可,是年,距今已经有10个年头。当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全国“十一五”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设施建设规划》,我们安庆城区有两个历史文化街区入选,其中一个就是大观亭历史文化街区。
早前认定大观亭历史文化街文保遗存,主要为大观亭旧址、邓石如读书处、和尚祠、痘神庵(邓石如读书处)等,近年安庆文史研究青年才俊发现,另外还有火神庙、严凤英演出舞台等。环大观亭旧址而建的民居建筑,早建于清,晚建于年代,其中多为民国建筑,这些建筑也有各自风格不同的特色,涵盖有安庆历代民居建筑的时代元素。
大观亭历史文化街区,它的延伸,就是大王庙特色风貌保护区,所以我们更愿意将两片区域作为一个整体呼吁保护开发。大王庙特色风貌保护区是安庆市政府定性的,我觉得“特色”这两个字用得特别好。因为生于长江与皖河之三角地带,周有平头山等坡地相环,内中又有鸭儿塘水域点缀,因而构成头、坡、桥、街、塘等相结合的街区。
这一带早前是皖河古渡口,周边六邑进安庆城,出安庆城,这又是必走之道,从而又自然形成特色浓郁的商业区域。这一区域街巷纵横,结构复杂,仅街名就有:大王庙、月字街、女儿桥、墩头坡、横坝头、鲍家巷、盐店巷、古牌楼、便民桥、大新桥、小新桥、观音巷,等等。而单凭这些街名,我们就能对穿越时空,与古城历史与古城文化进行面对面的接触与交流。而这些街名,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就是要受到重视与保护的地名文化。
倒扒狮历史文化街区
同样,倒扒狮街历史文化街区也是10年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全国“十一五”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设施建设规划》中批准的。
关于倒扒狮,我们的定义是安徽商业第一街。这里有一个时间限定,就是清初至民国,准确些说,是安庆确立为安徽省会的这一段时间。早前安庆有两大商业区,一条是八卦门内外的西门大街,另一条就是倒扒狮街。西门大街主要是做批发生意,类似于现在的光彩大市场,倒扒狮做的则是零售。安庆是安徽省会,民国之后又是安徽高等教育发祥地,因此在繁华与时尚方面,就自然引领安徽全省。倒扒狮东西走向,其东过龙门口,清季则是安徽省与怀宁县两治所在。其地理位置的优越,也占尽天机。
倒扒狮历史文化街区建筑与格局,因为避开老城改造的冲击,目前仍保持老城原生态的旧有形态,这在中国大陆城市中,极为罕见。因此越来越受到相关方面的重视。倒扒狮历史文化街区早前做有规划,目前能看到的《安徽安庆倒扒狮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编制研究》,作者为胡明星、阳建强。另一本《安庆倒扒狮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作者阳建强、张帆、宋杰、王颖。可惜规划一直没有得到实施。
人民路历史文化步行街
关于人民路步行街,我们有两个定位,一是民国安徽第一街,二是安徽最长步行街。民国安徽第一街的定义,与倒扒狮“安徽商业第一街”的定义区别在于,同样是第一街,倒扒狮形成时间相对较久,其跨度贯穿于安庆作为省城的始末,而且着重强调“商业”性质。
人民路步行街的历史建筑遗存有鲜明特色,它以三大标志建筑为起始:东段,安徽银元局洋楼;中段,劝业场;西段,安徽邮政管理局旧址。后者虽然游离于人民路步行街之外,但大的范围,还是一个整体。其中劝业场又是历史文化元素最为丰富的建筑遗存群,它包括清末建筑四牌楼北口中式商业楼,民国初年建筑劝业场,民国中期建筑吕八街南口西洋商业楼,以及年代苏式三代会办公楼。这个建筑遗存群完整地展示了近一百余年安庆建筑发展轨迹与变化。
城南滨江历史文化带
从历史文化角度,安庆城南滨江历史文化带西应起自皖河入江口,东则终至于长风沙。两端都有大诗人的诗作相衬,前者是王安石的《过皖口》,“皖城西去百重山,陈迹今埋杳霭间。白发行藏空自感,春风江水照衰颜。”后者是李白的《长风沙》,“江水六月无津涯,惊涛骇浪高吹花。橹声已出雁翅浦,荻夹喜入长风沙。”如果历史建筑遗存角度,它西至大王庙,东至迎江寺,北止于玉林路与人民路,前后十余里,呈狭窄而细长的带状。
从东往西数,城南滨江历史文化带第一个点,就是迎江寺古建筑群,这之中,熊范二烈士专祠又具现代意义。说熊范二烈士专祠,可以再往东说炮营山,清末时,这里是新军三十一混成协炮营驻地,也是著名的炮马营起义大本营。起义失败后,有三百余军人学生遭清军株连杀戮。熊成基后在哈尔滨被捕,就义于吉林巴尔虎门外刑场。安庆炮马营起义是新军起义的开端,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熊范二烈士专祠原为慈云阁,建于康熙三年(年)。光绪二十七年(年),改建为英果敏公祠。民国元年,安徽省政府为祭典民主革命烈士熊成基,范传甲,将其改建为熊范二烈士专祠,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专祠为硬山单檐坡顶式建筑,正门上端镶嵌着汉白玉的门额,上刻“熊范二烈士专祠”,东、西次门上额,则嵌有“铭勋”、“建绩”碑刻。类似辛亥革命英烈纪念专祠,目前在中国也是唯一一处。
大南门中西建筑群在城南滨江历史文化带中,占有非常强势的重要地位,它主要包括三大板块,大南门东侧老活塞环厂,大南门西侧老自来水厂,大南门回族古建筑圈。后者主要包括清真寺与探花弟。清真寺始建于明成化五年(年),年重建,是安徽省境内最大的清真寺,整体布局仅次于北京东四清真寺、广州怀圣清真寺等四大名寺。无像宝殿中立36根圆木金柱,高均达10米以上,高昂宏伟,肃穆宁静,可同时容千余人排班聚礼。
探花第为马大用故居。马大用是清雍正年间武探花,后官至福建水师提督。探花第为明代旧屋改建,原为五进,近平方。大门两侧旗鼓石状如鼓形,高52厘米,顶面正中至底开凿有供插放旗杆用的孔洞,腰围最宽处直径为厘米,通面浮雕,整个画面构图虚实有致,形态生动,线条圆润流畅,石雕手法精湛。
百花亭历史文化街区
百花亭历史文化街区是我们年开始力推的一个新板块,它是安庆历史建筑遗存相对集中的区域,也是清末民初安庆人文历史最为丰富的区域。百花亭在此有窄与宽两种指向,窄,是建于古城墙东北拐顶部的角楼,它与东南菜花亭、西北黄花亭合为安庆古城墙三大角楼。
虽然百花亭随古城墙的消亡而消亡,但作为东北城厢这一区域精神地标建筑,百花亭三个字与安庆城并存,不仅始终标注在安庆版图上,也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非凡的意义。这就是百花亭的宽指。
过去的研究,相比于倒扒狮、大观亭(现已是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对百花亭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和认识都相对欠缺。百花亭历史文化街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庆三大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其以中华圣公会皖赣教区历史建筑群和省立安徽大学旧址为核心,包括独特而浓烈的街巷文化,厚重而丰富的人文精神,温情而委婉的市井风貌,等等。
安庆历史建筑遗存特点
从建筑形态角度,安庆历史建筑遗存分中西两种格局形态,深入下去,不同的形态又有不同的细致划分。而目前安庆保护相对较好,遗存数量较多的,多是西洋建筑。
太平天国战乱之后,安庆作为安徽老省城,城市建筑风格开始有新的转变。这种转变表现两个层面,一方面接受西洋建筑风格影响,另一方面,对传统建筑模式又不做大的突破,从而逐步形成中西合璧的特色。这种现象到民国之后,又有突飞猛进的进展,包括政府、学校、团体、商店,等等,凡新建楼房,基本都以现代风格为主。到年安庆沦陷之前,类似西洋风格的建筑,遍布城市大街小巷。
从性质上区分,安庆近代西洋建筑主要为两大类,一是宗教建筑,一是非宗教建筑。两者的数量均衡,建筑质量前者更为出色。宗教建筑具体又分为两大类,一是宗教性质的建筑,一是宗教的附属机构建筑,如学校、医院,宿舍,等等。非宗教建筑从形态上也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复制型西洋建筑,一是改良型西洋建筑。后者的数量更多一些。
改良型西洋建筑具体按属性又分有三类,一是政府类建筑,一是商业类的建筑,一是公馆类建筑。安庆最早的西洋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教会建筑天主堂。它动工于清同治十年,光绪十九年竣工。教会之外的西洋风格建筑,目前有资料可查的,为劝业场大楼,建造时间在年春夏之交。
安庆近代西洋建筑形成,有它特定的原因,这就是城市在安徽不二的特殊地位。作为清乾隆至民国的老省城,安庆始终是安徽的政治、经济、教育等中心。而推动安庆建筑发生逆变的动力,又包括在四个方面:西方教会势力的渗透,对外口岸城市的开放,政府官员决策的超前,海归精英思想的浸染。
(“安庆大讲坛”第讲
《安庆历史建筑遗存与保护格局》节选)
“安庆大讲坛”第讲
安庆历史建筑遗存分布与保护格局
(皖江历史文化系列)
讲 题:安庆历史建筑遗存分布与保护格局(皖江历史文化系列)
主讲嘉宾:张健初
时 间:年9月14日(周三)下午15:00
讲座地点:菱湖南路号市图书馆一楼报告厅
主办单位:安庆市委宣传部安庆市文广新局
承办单位:安庆市图书馆
联系、
新浪微博:
安庆市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