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
首页
免税店介绍
免税店发展
免税店优势
免税店市场
免税店前景
免税店资源

别炫富了,求你了

高航到处找身边的朋友借钱时,我才知道他和女朋友分手了。

好像是信用卡都快欠了10万了,最近被银行下了最后通牒,还不上钱要被拖进失信名单。

看他之前发的朋友圈,一直以为他和女朋友过的很幸福。

他每周会在朋友圈晒三四次各餐馆美食,几乎吃遍了北京各大特色餐馆。

隔一段时间就去旅游一次,近的周边各处度假村,远的韩日澳美。

上次的朋友圈还停留在抢到了两双多的对勾情侣鞋。

打开百度App,看更多图片

原来他发那些朋友圈是为了让大家觉得他的恋爱谈的很体面,所以一直刷的都是信用卡。

每个月工资,他要花来满足自己和女朋友的消费。

高航的这种状况让我想到去年上过热搜的”隐形贫困人口“,身边很多人都一样,不是没钱,而是赚钱速度赶不上花钱速度。

工资不高不可怕,但工资低还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不知道开源节流,本质上来说,这就是一种底层思维。

比被人鄙视更可怕的,是被这种底层思维支配自己。

1

据说”隐形贫困人口“分以下几类:

美食型

在外烧烤小龙虾,回家里泡面老干妈。

和朋友聚餐,什么龙虾烤羊腿,什么刺身网红店,完全不在话下,上班的时候不带一杯星巴克,都不好意思开始新的一天。

其实自己在家点个外卖超过20都心疼,每天准时打卡领红包,凑不够满减决不下单,下单前还得比较下到底是套餐便宜还是单点更实惠...

打车型

打50块的车,抢2块钱的券。

公交太慢,地铁又太挤,今天起的稍微晚了点,打个车吧;加班加的有点晚了,奖励努力的自己,打个车吧;地方太远,打个车吧,地方难找,打个车吧...

就这样,每天打车花费好几十,但是节省是不能抛弃的,坐上车就开始到处搜罗滴滴优惠券,有时候可能还会邀请好友点击赚红包...

穿衣型

买上千块的衣服鞋,穿十块钱三双的袜子。

穿块的T恤,觉得气质都不一样了;穿块的鞋子,感觉走路都带风了;买上千块的套装时,觉得自己简直就是都市丽人本人了。

一只口红可能花掉自己半个月的工资,在朋友圈到处借10块钱的影视会员。

住房型

掏1的房租,租了个床位。

住过窗明几净的公寓,就再也回不去逼仄狭小的城中村。跟别人合租没关系,远点没关系,小点没关系,一定得是个小区,能让同事来坐一坐。

所以每个月花一半的工资付房租,就只是在这儿睡个觉,早出晚归,除了床,别的几乎都不用,厨房从来不做饭,冰箱从来不放菜...

健身型

办了健身卡之后,真的再也不健身了呢。

稍微挣了一点钱,就想健身房报个班,以为报了班,身体就能健康起来,没想到,报完之后感觉更累了,去一次歇一个星期,后来要歇一个月,再后来就过期了。

办完健身卡之后,感觉自己这辈子的谎言都对教练说完了...

购物型

碰到便宜的东西,用不用都是要买的。

每逢打折,必大势购物。快来了,屯了一屋子卫生纸,反正以后都要买,现在买更划算。再买几套化妆品,反正以后都要用,然后双11又打折,再买点吧,然后是春节、元宵节、妇女节。

可以了,已经把以后十年的钱都集中到今年花了,还真是会省钱呀...

社交型

朋友圈嘻嘻哈哈,整天宅在家。

网上跟别人聊的时候,很幽默,表情包用的,是群聊中最闪亮的那一个!

一旦面基,就会考虑了,路远不远呀,有没有认识的人一起去呀,会不会尴尬呀,算了,不去了吧,下次再说吧。

旅游型

刷着信用卡,去着芭提雅。

每年要给自己计划2次以上的旅行,香港澳门游、韩国游、澳洲游,哪个都想去,年轻的时候不去,年纪大了就没机会了。

其实每次出去旅游都是刷信用卡,攻略做个2大本:什么时候有旅游优惠券,什么时候有打折机票,哪个酒店最便宜,哪家免税店的东西又多又实惠,回来之后的几个月,开始在西北风中喂饱自己攒钱还信用卡。

亢奋时,举目都是传奇;冷静后,泡沫处处可见。

2

花呗之前发布过一个《年中国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

讲的是在中国,90后年轻一代是花呗的主力军,每四个90后就有一个在用花呗,到19年今天,数据只有增无减。

还推出过一则名为《年轻,就是花呗》的广告。

三个年轻人,一个人买了萨克斯,一个四处旅行,一个置办了办公室创业,仿佛印证了广告词“活成我想要的样子”。

与之相仿的是,京东白条广告《致憋尿前行的年轻人》。

不用再忍耐四次相亲都穿同一件衣服,在机场星巴克吃泡面,和两亿人同一天放假。

号召年轻人使用京东白条消费,“愿所有忍耐的年轻人不再错过生活”,“有白条的地方就有更好地生活”。

上海交通大学发布《中国消费行为与品牌认知调查报告》,参与调查人群购买衣物的支出仅次于饮食消费,其次是社交娱乐、通讯交通,学习培训则排在最后。

在知乎上匿名写下自己深陷网贷泥潭过程的人,无不是把钱花在了电子产品,恋爱开销,衣服鞋子上。

此外,数据还显示,月均消费0元以下的中低消费人群,在使用蚂蚁花呗以后消费能力瞬间提升了50%。

对于这样一片庞大汹涌的蓝海,足以让各路商家垂涎三尺,迫不及待分一杯羹。

人本身的时间都是有限的,真正能够集中在自己身上的时间很少,让盲目的消费行为占据了大量时间,反而消耗自己。

商业社会用一切手段把正反馈和消费联系在一起,铺天盖底的广告里,都宣扬放松就是去消费,想开心就是去消费。

结果现在的人想静下心来学学东西,创造一些价值,还没等到正反馈来的时候,就抓耳挠腮没了耐心。

花呗没有错,京东白条信用卡也没错,错的是抑制不住冲动购物的自己。

购物消费被普遍认为是一种宣泄情绪和缓解压力的好方法,但是这也仅限于合理消费。

一旦消费过度,反而能产生一种“空虚感”,为了缓解这种“空虚感”,很多人又开始大量投入购买,陷入一个死循环。

其实本来人的心智模型中,除了消费价值,创造价值也是一种可以让人很开心的方式。

凯撒大帝的“venividivici”,这是完成目标获得的正反馈。

胡适的“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这是学问获得的正反馈。

花一天的时间编一个自己喜欢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nqingzx.com/aqfz/156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