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
首页
安庆简介
安庆地点
安庆市场
安庆要闻
安庆发展
安庆天气
安庆旅游
安庆信息

漫谈黄梅戏二安庆黄梅戏发展成熟的

黄梅戏的源头不是唯一的,但是,使黄梅戏发展成熟的地方却是在安庆。在今天的“走读安徽”公共号中,我们将为您讲一讲黄梅戏与安庆之间的故事。

黄梅戏进入安庆城是在年前后。

一、以农村包围城市

进入安庆城前,其周边乡村就盛行演唱“黄梅戏”。黄梅戏走的是一条“农村包围城市”之路。

清光绪五年八月二十九日(年10月14日)上海《申报》有一则报道说,“皖省北关外,每年有唱黄梅调小戏者。”

“皖省北关”就是指今天的安庆北门集贤关一带。报道还说:北关的戏班已有相当规模,达到二十多人,他们年年都唱戏,“黄梅调小戏”就是他们表演的节目,类似于“花鼓戏”,一般在“正戏”之后,每次共演出一二出。“黄梅调小戏”很是吸引人,尤其是民间乡人“少年子弟”和“妇女”喜好之。由于不符合当时的伦理标准,官方以“伤风败俗”加以禁止。然而却不见成效,可见它的影响力之大。报道还提到这种戏的旦角和丑角已经完备,但未提生角,这应该是黄梅戏的初级阶段——“二小戏”阶段。

黄梅戏这个名称最早见于民国《宿松县志》,该志说:“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其实则为诲淫之剧品。邑青年子弟尝逢场作戏,时亦或有习之者,然父诏兄勉,取缔极为严厉”。

这里的“黄梅戏”是“采茶小戏”,在当地也是被认为是“诲淫”的戏剧,是被禁演的对象。它与光绪五年《申报》所提到的“黄梅调小戏”是同一类型,应是早期得黄梅戏形态。

清代同治、光绪时期,除了北关、宿松以外,安庆城外的周边地区,相继出现了一些半职业性的黄梅戏戏班,包括望江、太湖、潜山、怀宁、桐城等地。陆洪非《黄梅戏源流》认为,早期黄梅戏在进入安庆城区前已经有一些固定演出地点,并形成了太湖、潜山、怀宁三个中心,每个中心都有其代表性演员,其中“太湖的徐家桥,代表性的艺人是蔡仲贤(望江人);潜山怀宁间的小市港,代表性的艺人是洪海波;怀宁的石牌,代表性的艺人是昝双印。”

然而,早期所谓的“黄梅戏”当然不能与今天人们所熟知的、融合了多种声腔音乐、名列全国“五大剧种”的黄梅戏相比,它还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

这个时期的黄梅戏还没有摆脱简单、粗糙的歌舞小戏的品质,它名称不定、夹杂着各种各样民间歌曲、技艺。其演艺人员大多是业余性的,演出班社很多也是半职业性的。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介绍,当时的黄梅戏演出“场所或在平地,或用牛车拼成简易舞台。服装道具,甚至锣鼓,往往向当地观众借用。每个班社的成员很少,一般是‘三打七唱’(三人操打击乐器,七个演员)。这个时期的黄梅戏,基本上还是农村劳动者一种自唱自乐的文艺形式。”

到了民国时期,黄梅戏在安庆周边有了职业戏班,据资料记载:“如怀宁县的白云芳班、望江县的合意堂,一批演唱黄梅戏的农民和手工业劳动者也逐渐成了职业戏曲艺人。”

年的秋后,老生白云芳率领花旦丁永泉、小生曹增祥、小丑丁和寿等组成半职业黄梅戏班社,在桐城、怀宁一带演唱,并曾经将黄梅戏唱到安庆市郊的十里铺、龙狮桥,柏子山一带,受到郊区民众的欢迎,连一些城里人也慕名前来观看。时任安徽大学校长程演生在《皖优谱》中提及:“今皖上各地乡村中,江以南亦有之,有所谓草台小戏者,所唱皆黄梅调。……官中往往严禁搬演,他省无此戏也”。此处的“皖上”,就是指安庆一带;“黄梅调”是黄梅戏的另一别称。当时,它还是“草台小戏”,是安庆所独有的,“他省无此戏”。

二、进军安庆

安庆在清代和民国时期都是安徽的省会,这在当时是一个大城市,是唱黄梅戏艺人所一直向往的地方。

最先带领黄梅戏班进入安庆城演出的是金老三。年底,在厨子葛大祥的帮助下,金老三的黄梅戏班第一次在安庆城中心的吴樾街剧场登台演出,获得好评,不久因街痞流氓敲诈勒索和当局官禁,不得不退出市区,直到年前后,黄梅戏艺人才在安庆得以立足。大约在年前后,安庆市内同时出现了两个演唱黄梅戏的剧院:一叫“新舞台”,一个叫“爱仁戏院”。

“新舞台”在今安庆一中的边上,出资老板是喜好京剧的票友胡增甫,演员有丁永泉、王鑫泉、潘孝慈、蔡天赐、田德安、田德胜、柯三毛等,他们大多是安庆市内和怀宁高河埠、三桥一带的人,具有丰富的演出经验,技艺高超,演出阵容相当强。

“爱仁戏院”位于现在的天后宫一带,其演员以江南贵池、东至一带来的为主,有名的演员有叶炳池、洪莲子、程积善、桂椿柏、胡锡林等。

三十年代,黄梅戏在共产党的根据地岳西也大受欢迎。王兆乾《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岳西的黄梅戏活动》记载:不少红军指战员写黄梅戏剧本,演出黄梅戏。当时红军师政治委员陈履谦就“根据衙前河王为纯要求参加红军的真人真事,编了黄梅戏《送夫当红军》;以大恶霸陈孝初的材料编了《土豪自叹》,以及宣传革命道理的《新三字经》《十二月》等等”。“革命委员会主席卫赤就亲自在衙前演出过《土豪自叹》,据说被他演绝了。妇女会主任刘惠英也演过戏。”

抗战时期丁永泉、潘泽海等黄梅戏艺人在艰难困苦中坚守沦陷中安庆,他们不得不采取与京班联合的形式生存,这时出现了“京黄同台”的现象,演出场所主要在“皖钟舞台”、“华林剧场”等剧院,王少舫、张传宏、陈金奎等京剧演员在这个时期接触了黄梅戏,为以后专向黄梅戏演出作了铺垫。这个时期黄梅戏艺人借演戏表达爱国精神,如他们改编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编演大型剧目《天莲配》、《新桥镇》以及《姑劝嫂》、《难民自叹》等小戏,揭露日寇罪行,表现抗日热情。

抗战胜利后,一批年轻的男女黄梅戏演员成长起来,男演员有杨友林、汪长明、陈华轩、丁紫臣等;女演员有丁翠霞、阮银芝、桂月娥等,严凤英正是在这个时期崭露头角的。他们演出《小辞店》、《游春》、《送香茶》、《春香闹学》、《英台自叹》、《赵五娘自叹》、《花魁女自叹》、《烟花女自叹》、《砂子岗》、《拷打红梅》、《拜年、反情》、《吊孝》、《玉蜻蜓》等剧目,获得了广大观众的赞赏。然而,由于国民党政府腐败,土豪、恶霸、兵痞横行,广大黄梅戏演员挣扎在死亡线上。

要提及的是,早在20——30年代,上海就有安庆黄梅戏艺人演出。年春节前后,怀宁县高河查振清(青衣)所率领的黄梅戏半职业班社在上海江北大世界和小沙渡等地演出;年前后丁永泉、潘孝慈等来上海九亩地、陆家浜一带演出黄梅戏,演员约有三十多位。

安庆黄梅戏艺人在上海经历了许多曲折,站稳了脚跟,他们移植一些流行的剧目,如《莲花庵》、《杀子报》之类,又演过一些“幕表戏”,如《宏碧缘》、《华丽缘》、《西游记》、《济公活佛》、《狸猫换太子》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总体不算很成功,抗日战争开始后,安庆黄梅戏艺人陆续返回故乡。

应该说,从黄梅戏进入安庆城(年)到新中国成立(年),黄梅戏摆脱了以曲唱为主的不成熟的“小戏”状态,逐渐走向了集歌、舞、说白、舞台动作等综合性舞台表演的“真戏曲”之路。是安庆,使黄梅戏逐渐成型。

在明天的“走读安徽”公共号中,我们将为您讲述黄梅戏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期——“梅开一度”时期。

(本文编撰自安庆师范大学王平教授的相关讲稿,并获授权)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治疗的好
白癜风前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nqingzx.com/aqdd/5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