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培养孩子自尊心
自尊心培养一直是美国儿童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学校,家长和老师大都是以鼓励、表扬为主的教育方式。但是最近,这一项延续了几十年的教育思想开始面临挑战,专家们开始反思:我们孩子的自尊心是否是太强了?为什么表扬有时会起反效果?如何让孩子的心灵健康成长?你也许要问: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难道不需要自尊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是犹如生活中遇到的大多数事情一样,自尊心也要有一个度,如果表现得太强反倒变成人格弱点。于是乎,每当我7岁大的女儿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自负或是自大时,我就会担心是否是她的自尊心过于膨胀,以至于出现不好的苗头了呢?我并不是说孩子有自尊心是坏事''''正好相反''''适当的自尊心常常体现为孩子的自信心,这是他们非常需要的。但是这两年来''''通过对育儿家长、初期教育工作者和儿童心理学者的咨询''''我们发现“自爱”常常是孩子的自尊心过分膨胀的开始。如今的孩子们普遍对逆境承受能力低,也就是比较脆弱。通过平时多做些较为平和的批评教导,我们能够提高孩子的适应能力。绝不夸大地讲,这是一项重要而基本的生存能力。心理学家uraSmith和arlesElliott,曾用气球对儿童的自尊心作了形象的比喻:“一个没有气的气球毫无价值,但是气充得太满会容易胀破;只有气充得不多也很多,才会兼具观赏性与安全性。”我们为什么会面对如此多充得过胀的“气球“?怎样才能安全地给他们“放放气”呢?每个人都是赢家吗新泽西州的JenSinger太太有两个儿子,她回忆起大儿子的武术课程,“一次班上老师要求同学们把希望问的问题都写出来,然后贴进教室的橱窗里。其中一个写道:‘为何我一次也没参加过空手道训练,却得到了一条荣誉腰带?’”好问题。答案是:对大多数教练来讲,荣誉腰带的意义在于它是一个群体奖项,类似于集体奖,而渐渐失去了作为脸上长白癜风表彰突出者的记念作用。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每个人都是赢家”成了时兴的现象,因而一些孩子渐渐习惯于接受这个“事实”。一名母亲告诉我,她孩子的班上每过一段时间,就会组织问答小游戏,规则很简单,只要有人答对了就会收到小奖品。后来她的孩子不停地追问是不是最后每个人都能得到一份奖品呢?这位母亲只得跟孩子解释: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赢,现实生活中,总有一部分人赢,一部分人输。现实中总有一些孩子在某些方面比其他人优秀一些,这些孩子就会成为他人的榜样。但是目前很多的小学都竞相展开一种“以孩子为中心——childcentered”的课程,年级的差别被打乱,以此避免有些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同时,现在学生的学业成绩是保密的,因此好学生很难显现出来,也就失去了榜样的作用。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很多孩子遇到困难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没什么大不了”,而且他们很难发现自己在一些方面落后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孩子们对此也甚为不满,他们希望在一个目标明确的环境中成长,像现在这样每个人都是赢家,没有人能脱颖而出实在不怎么样。“看得到的进步对孩子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但这其实不意味着对个体进步的肯定,会给别的孩子带来坏影响”,加拿大UBC的心理学家thleenVohs说,“孩子们能从中发现一些人比其他人在某些方面优秀,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就能学会如何更好地应对这类问题。”关于纪律的困惑目前存在这样的事实:我们过于关注孩子的情感而大大忽视了溺爱所造成的风险。我就是这样的母亲,我们中大部分人也是。举个具体例子:我给孩子制定了“不在厅里吃东西”的纪律,不过到目前为止,家里的两个孩子谁也没把我的话放心上,沙发历来都是沾满面包渣的。我们自己是不是也享受过这样的“宽松”环境呢?这非常值得怀疑。想一想我们自己的父母吧,他们何时会由于一项有益于我们的纪律而因孩子履行“困难”而放弃呢?现在很多父母都觉得制定和严格执行一项限制孩子的纪律是违背天性的,如果硬要这么做只会产生惭愧的心理。请想一想,放任孩子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成长就真的让他高兴吗?“我曾看到很多父母溺爱子女到了使人惊叹的地步”,KristinCole,两个孩子的母亲对我说,“一次,我与几个相熟的妈妈带着孩子在公园漫步,其中一名女士的孩子饿了,而我们中只有一个人带了饼干。因而她取出饼干给那个饿了的小家伙,突然好像想起了甚么,她匆忙地把饼干藏好,悄悄塞过去,理由竟然是怕她自己的孩子看到与小火伴分享食品而气!”面对一个满脸泪痕、可怜兮兮的孩子的确不是一件容易事。但是对孩子来讲,重要的是学会从逆境中走出来,来自父母或他人的批评不是甚么世界末日。“孩子的天性是自私的,他们不愿意受限制。而父母的重要责任就是教孩子学会自我控制,并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有意识地让孩子经历些风雨,让他面对各种各样的负面环境对孩子十分有益。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没能经历各式各样的“磨难”,那等他长大以后一定会付出十倍百倍的代价。对现代人社会适应性的研究显示:在所有能力排行中,自控能力和忍耐挫折的能力远远领先于自尊心。因此,事实就是:你可以让你的孩子违背所有你指定的纪律,但是总有一天,他不能不面对那些他没法违背的纪律。平衡表扬与批评有些时候,我会觉得我可能有点过分夸大了我那两个女儿那点微不足道的小成绩——现在,如果她们用蜡笔在纸上随意画条线,而我又没有及时表扬的话,她们就会一直盯着我,摇着我的腿,直到我夸她们为止。也就是由于这个经验,让我明白:在孩子们喝完了自己的麦片粥这类的事情上,我们完全没有必要给予赞美。事实上,日常生活中为每一件小事而表扬孩子们的话,那就会让真正值得赞美的事情变得毫无意义。因此,作为父母,我们要当心自己的用词,在那些不是很重要的事情上。比如你的小女儿用手指沾颜料画了张看不出是什么的画时,我们可以说:“嗯,还不错”,“挺有趣的”;而当她自己一个人用积木搭出个泰姬陵时,我们就应当好好地表扬她一下:“真棒”,“真能干”等等。过分表扬所带来的另外一个负面影响则是它会让孩子更容易放弃继续努力。如果你总是告知你的孩子他有多聪明多能干,他可能就会由此而畏惧面对失败与挑战,由于他会想如果自己不能掌握这个新东西,就会证明自己其实并没有大家说的那末聪明。“父母要做的关键在于强调孩子在进程中付出的努力,而不是他们所完成的结果。”美国儿童心理学博士RobertaMichnick告知我们。所以,当你的孩子很快猜出一个拼字游戏的时候,你夸他:“真棒,你真用心”,要比夸他“宝贝真聪明”强很多;而即便孩子没有猜出这个字谜来,父母也应当夸奖孩子很努力,由于这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对批评,我们需要注意:提供有建设性的批评。比如你发现女儿对朋友有点得意忘形,你希望提示她改进,那末不要直接了当地说出你的担心,用这样的方式也许会更好:“Sara,你是个不错的朋友,由于你愿意把玩具和大家分享,而且乐于和小火伴交换。不过妈妈发现你有点得意忘形了,如果你能收敛一点的话,小火伴会更喜欢你。”当你使用这类技能的时候全国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千万注意,你所点明好的一面和需要改进的一面应当是有联系的。这很好理解,由于你总不能说:“你是个不错的朋友,你棒球打得实在太臭了!”在表扬的同时,应当侧重指出那些需要改进的具体方面。在上面的例子中,需要侧重指出的就是“收敛得意忘形的习惯”,而不能简单地说“如果不改正就没有小火伴了”。最后,别忘说明你相信他能做好,随时打打气有时也很必要。那些“有益的负面因素”,比如:说NO,一定程度的束缚和有建设性的批评——这些对孩子成长非常有益,能帮助他们建立正确平和的性情。在周围成年人夸大的惊叹和无休止的夸奖以外,这类“负面因素”能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掂清自己的斤两。一定要记住:虽然对你来讲你的孩子是最特别的,但他终将成为社会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