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前,先点击上方蓝字“史事百传”,再点 河南罗山与浙江长兴相隔千里,但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历史事件,让这两座毫不相干的城市竟有了年割不断的血脉亲情!原来,早在太平天国时期,中原大乱,特别是豫南罗山一带,发生了几次大的战争,老百姓为了躲避战乱,被迫逃荒,远走他乡,他们拖儿带女沿着长江向东逃去。身为“河南罗山人”的长兴县教育局局长刘秋平告诉记者:听老人回忆说,当时在逃离途中先人们吃了不少苦,有的孩子小,大人只好把他们放在篮子里用扁担挑着,一边逃荒,一边要饭,或者给人家打长工,就这样一直走了半年甚至一年多,才走到太湖沿岸。同样身为“河南罗山人”的长兴县教育局副局长罗明强告诉记者:听老人讲,当时罗山人逃到这里时,长兴当地人基本被太平天国的军队杀光了,他们发现这里临近太湖,是个水草丰美的鱼米之乡,于是,先人们便在湖边、山脚搭建草房,拓荒耕地,开始了聚居生活。他们一代一代繁衍生息,虽然和故乡分离了多年,却依然沿袭着中原的传统和文化。关于这一点,我们从长兴“罗山人”的文化生活习惯,便可以看出他们与河南罗山的血脉亲情。 语言是一种有声文化,是中原文化的声音活化石。由于一种特殊的原因,记者对河南省罗山人的生活习俗非常熟悉,所以,对于长兴的“罗山人”,单从语言上的惊人一致,就可以判定他们和罗山的某种联系。比如,长兴“罗山人”管“爸爸”叫“大”(音)、管“叔叔”叫“小佬”、管“弟弟”叫“削”(音)、管自己的老婆叫“我屋里”、“我老玛子”、管“打架”叫“抠架”、管“爆米花”叫“豆米子”、管“欺负人”叫“捉我的鳖”管“衣服兜”叫“老孩”(音)、“荷炮”(音)等等,形容一个小孩顽皮、捣蛋、淘气,人们就会说:这小孩真“怪夫”(音)!这和河南罗山人的说法一模一样。就连河南罗山方言中的“罗山三大宝”(由于说出来不雅,在此省略),长兴“罗山人”讲起来也信口开河,与河南的罗山人没有任何区别。长兴县有些乡镇开会时,甚至干脆就使用“罗山话”开会。同为“河南罗山人”的长兴县县委书记刘国富,就能用一口标准流利的河南罗山话接受记者采访。他们不仅对一些事物名称的叫法与河南罗山人一样,长兴“罗山人”的发音也和河南罗山人完全相同。 长兴“罗山人”如果遭遇亲人病故,需举行隆重的安葬仪式——唱道,道士以念经的方式对死者进行评价,并勉励后人继承前辈的未竟事业,对死者进行超度。每逢春节,吃年夜饭前得给先人烧纸、磕头,正月十五那天得给自家祖坟送灯,如果谁家的祖坟没有灯光,就说明这家已断了香火,没了后代。据记者了解,现在的河南罗山人仍然保持着这一传统。 长兴“罗山人”的饮食文化也传承了河南人口味重、好吃辣的饮食习惯,并带动长兴当地人也开始吃辣、口味重的食品。像饺子、糍粑、米饭等河南人特别是信阳人喜欢的食品,一直是长兴“罗山人”餐桌上的最爱。 在长兴县有关部门的帮助下,记者走进了位于该县的“河南村”……塔上村 塔上村位于该县泗安镇东南,总面积为5.78平方公里,全村共有户,总人口人。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年,塔上村人均收入元,村集体可支配资金50余万元。目前全村拥有个私企业30余家,以轻纺、矿石加工、蛋鸭养殖、苗木种植为支柱产业。 塔上村的传说塔上村这个名字是由一段神奇的传说而产生的。有一尊宝塔由西向东飞来,落在这个经常遭水灾的河湾。自打塔来了以后就再也没有发生过水灾,即使从南山涌下来的洪水,水势不断上涨,这块方圆圆的地仿佛不断上升,总是淹不了,原因就是宝塔镇住了水。因此人们纷纷往这块宝地聚集,逐渐形成了大村庄。村子周围几百里地同样也不被水淹。所以历来的庄稼比别的地方产量也高。可谓是富甲一方。说明塔上村是一个吉祥之地。 塔为村里造福,过了一些年后,村里的一切都好了起来。于是在一天的子夜宝塔悄然离去,飞往塔山落脚。村民们清晨起来见塔没有了,立即奔走相告。人们齐聚于塔里去的东头,只见一个圆圆的小塘,水质碧清,那就是塔拔地而去的水塘,全村人默立于水塘周围,仰天祷告,希望镇村之塔能再次飞回来。 为了纪念这尊塔,村民决定以塔上村命名村名。他们希望今后能如无限至上的宝塔在时那样不被水淹,永远吉祥太平。 后来,听说这尊塔又从塔山飞往湖州定居下来,就是如今的飞英塔。塔上村村民听说这件事情以后,怀着崇拜心情,不畏艰辛纷纷前往百里之遥的湖州去看望飞英塔,以表达对它的思念之情。 塔上村民俗风情孩子满月仪式:孩子满月当天,孩子外婆要挑着一担置办的物品去给孩子办满月仪式。具体物品有:一只猪头、一只母鸡和一条鲤鱼。还有白、青、黄三色的团子(由糯米粉制成)。另外,还得给孩子准备一套全新的鞋帽和衣服,意在讨个好彩头。篮子里所有物品都要一层一层叠上,共放三层。物品的上方要用红丝绵盖着,一是因为颜色好看,二则是可以防止虫子、灰尘落到篮子里,弄脏了里面的食物。同时,红丝绵周围还要放上柏树,因为柏树象征着长青。另外,外婆还要给孩子买长命锁,祝福孩子长命百岁。满月酒参加的一般都是至亲,人数不是很多。 葬礼仪式:老人在断气之前要将其挪到堂屋前的门板上,断气之后,就要放炮烧纸,烧纸需要一个盆来装纸灰,而且纸要不间断地烧。同时,儿女开始哭丧,发信给内亲、自家、姨亲、表亲以及朋亲。然后请道士来,并提供亡者的生辰八字、出生地、死亡时间及地点。服饰要求:儿女辈的全身披麻戴孝,孙辈的孝帽子上要搭红。孝手巾的长短代表着戴孝人与亡者的关系,一般来说,儿子比儿媳和女儿的长,女儿的比侄子的长等。此外,白布孝袍上面搭一块麻布,鞋面上用白布蒙着,搭麻片,女子戴白花。 死者穿蓝色长袍,戴帽子,全身新,被子也是新的,这都是在人过世前就该准备好的。请附近两位年纪大的人给亡者洗澡,死后两到三小时内穿衣。 请八名承重的人将死者抬入棺,棺木不盖严,然后道士才空隐进门。有老话说:“死人不进棺,道士不入门”。据说这样是为了避免秽气。 道士的准备工作:挂菩萨、写门联、写孝名、写文书、写文凭(存折)、造家谱、做灵。满五七的时候请三个道士还做法。 死后三夜内送火把到坟前,死后第三天儿女、孙子要在早上五点前带些祭品到坟前祭拜。 到百日祭、周年祭以及满三年祭,孝子孝孙都要到坟前祭拜。 婚忌:男女生辰八字忌相冲相克;嫁选结婚的日子忌单日,喜双日,此俗延续至今,如果是双年、双月、双日,则认为这是上等吉日;结婚礼服不能穿黑白两色,这是办丧事用的新郎、新娘多穿红着绿;送给新人的礼物或喜钱一定要双数,不可奇数;迎娶新娘时,男方来迎亲是单数,回去的时候应是双数。新娘双足不能沾地,须由舅舅或伯父等人背上轿,中途不下轿,寓意自始至终,百年好合;要避开新娘的经期,否则“撞红”不吉利;弟妹最好不能在兄姐前婚嫁,因为有老古话说:“阻头不便,跨头不祥”;办喜事人家,忌晦孕妇到场,更忌晦孕妇到新房内,坐在新床上,动新房内的物品,如果伴娘是孕妇,那更是犯上了大忌,认为“四眼人”到场会冲喜,有碍新人的家庭和睦。 丧忌:办丧事时,家人和到场的人禁忌穿红着绿,要穿白色或黑颜色的衣服,以示哀悼;报丧孝于不能进别人家门,只能在门口告诉别人;死者人殓时,寿衣、寿被忌用双数;送份子最好是单数;盖棺时,不能将眼泪滴在死者身上,据说眼泪重会留住死者灵魂,不能投胎;孝子百日内不理发;带孝期间不能随便到别人家串门,不要抱别人的小孩。出殡时间不能在上午,一般是中午;送葬回来不要走原路。 正月十五过节:当地河南人过正月十五的正餐都放在晚上,吃饭前,先要祭祖,在家中的供桌前点香、点蜡烛、烧纸,摆上三样供菜:鱼、肉、豆腐,同时,还要拿出未开封的白酒倒上三杯,盛上几碗饭,还要放炮。家里的人要给祖先磕头,祈求保佑平安。 吃好晚饭,要给过世的亲人送灯。(送灯:就是用竹子削成几根细长的棍状,约20厘米长,把纸糊在外面,固定成一个圆形的圈,等到了送灯的地方,将小竹棍插进泥里固定,然后在中间点上蜡烛。)当地有“三十的火,十五的灯”的说法,意思就是年三十要一家人在一起围着火盆烤火,而正月十五就是要送灯。送灯寄托着人们对已故亲人的哀思之情,意味着过世的亲人能够在灯光的指引下找到回家的路。 在当地来说,一般嫁出去的女儿是不回娘家过正月十五的。若要回去,也不能在娘家留宿。其中的原因在于人们认为嫁出的女儿不能看见娘家人的灯,否则就带走了娘家的财气,不吉祥。有这样一句老话:姑娘看了灯,娘家冷清清。 过端午节:吃粽子:泗安当地因为竹子多,就地取材以竹叶包粽子居多。就造型而言,当地河南人包出的粽子一般有三角形和菱角形。馅大致有三种:一种是纯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蒸熟以后蘸糖吃;另一种是小枣粽,馅心以小枣为主;第三种是豆沙粽。插艾草:端午节在门口插艾草,通常将艾草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之所以这样做,是据说艾草可以驱邪。 过年禁忌:春节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所以有许多礼节和禁忌。祭祖时不能说话,不能碰桌椅,放出响声。年三十晚上尤其是祭祖时不能随意串门。年初一不扫地,不动土,不杀生,不洗衣服,不倒脏水,不打人骂人,不劈柴,不打落碗筷。农历年正月初一到初三,禁忌往外扫垃圾、倒污水,认为这样会把一年的财气倒掉。 行为禁忌:早上起床未洗脸、梳头发不能开口讲话;晚上听见叫自己的名字不要随便答应,否则将被鬼勾魂;晚上不能吹口哨,否则会招来鬼;晚上不能照镜子,否则要作恶梦;吃饭时,菜不能随便拨动,盛饭时不能将锅底的锅巴盛起;不留已婚女儿在家过十五;认为36岁是男人的一个坎,一般都要过了隆重的生日,由丈母娘操作;如果有小孩子不小心打破碗,要马上念叨:打发,打发;如果有人打油,经过亲朋好友家门口,要进去拜访时,不能将油拎进家里,只能放在门口。横涧村 横涧村位于长兴县吴山乡的最南部,距离吴山集镇6公里,到湖州市30公里,东靠和平镇,西接安吉县梅溪镇,南临天目山余脉。全村人口人,农户户,下辖12个村民组,6个自然村,村域面积6.4平方公里,拥有耕地亩,其中水田亩。 该村党总支书记李金银介绍说,该村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年人均收入元,集体收入93.4万元。全村拥有个、私、民营经济25家(户),辖内有茶叶、竹笋等经济作物,矿产资源丰富,优质石灰石、建筑石、页岩等储量30亿吨,可利用土地达亩之多。 该村主要的历史文化是要旱船,始于清末民国初年,由于战乱间歇停止,正常于年以来。现每年都要玩旱船以祈盼玩旱船的目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河南人的风俗习惯可说是最近人情,这里的当地人与平阳人春节是不贴春联的,由于河南人风俗的影响,现已带动许多当地人和平阳人逐步的贴起了春联,该村的河南人至今已占70%以上,所以在本村的当地人、平阳人都以使用河南话为主了。 那么,河南人是如何来到横涧村的呢?该村总支书记李金银告诉记者,河南罗山县、光山县二县在清末时代的“长毛”造反的战乱中为求安稳生存不得不躲避战祸而纷纷南逃,先是较为集中的逃到安徽的广德县(故称广德县为小河南),然后分批在不同的时间由传帮带的方式带到了现今的横涧村,至今已有年左右的时间了。在河南人来到南方以后,在当地人的排挤下始终站不住脚的时候出了个河南领袖叫丁银江,人们亲切称之为丁大老爷,家住在和平三相斗(原便民桥乡中朋村),一日去和平长桥头一叫仲关庙向仲王爷进香回家做一梦,梦中仲王爷曰:如何保住河南人立足,应该如何如何……丁大老爷一一记下后,第二日白天招集河南人的一班能人逐一布置。于是在夜里在和平城山脚点上成千上万把火把,映得半天通红,又令数百人举着火把沿城山脚来回游走,喊声震天。其中有一河南大力士绰号十三麻子手举一座打米用的石臼数百来斤,接连袭扰几个当地村子,许多当地人视之惊呼其力如牛,不可战斗也,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从此夜起当地人再也不敢欺负河南人了,河南人至此而立足矣。期间由于日侵,战乱不已,时至民国三十五年,由于丁大老爷从上海请来“龙凤大舞台”的京剧名班,在仲王庙唱上三天三夜大戏,以示敬谢仲王爷庇护之功德。 期间河南人还有一典故,是为大清之护国,中秋节是河南人的重大节日,“长毛”占据时规定每10户人家合用一把刀,在“长毛”疏于防范时,河南人把杀“长毛”的通知包在月饼里,每户相送,统一时间不管用任何工具一起动手,这样即在中秋之夜一起动手杀掉了数不清的“长毛”。 该县的河南人有一种“宫祖”风俗习惯,凡是堂屋挂“祖宗昭穆神位”的一看便是河南人。端午节门窗插蓬蒿即表全家和睦安康。清明节门窗插柳条则表示驱邪避鬼,祈求全家平安无事。春节和正月十五烧纸钱、烧香的叩拜则表示对祖先祖宗的崇敬。刘井村刘井村位于该县虹星桥镇的南端,全村共有3.平方公里,总面积亩,全村有总人口,农户户,承包组21个,16个自然村,已发展党员43人,全村每人年收入元。 刘井村是一个移民村,在现有的村民中长兴籍人口约占40%,河南籍人口约占55%,还有江苏移民、贵州移民,人口占到5%,所以不夸张地说,刘井村是长兴的“河南村”。该村党支部书记叶林志,祖籍河南光山县,已是迁入长兴后的第五代河南人。 多元而包容的刘井文化刘井村是一个典型的移民村,人口来自长兴、河南、江苏、贵州等不同地方。五湖四海的人口造就了刘井村多元而包容的历史文化,繁多而融合的民俗风情。在刘井村,不会有人感觉到不和谐的因素,各个地方的人民在一起生产生活,交流沟通,共同为创建一个美好而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工作。逢年过节,村民总是相互拜访,送去祝福,村委还依托体育俱乐部在体育广场、大街小巷组织各类休闲娱乐活动,推动村民和谐和睦相处。多元而包容的文化塑造了刘井村人民淳朴和开放品质,正是在这种品质的带动下,刘井村人民创业创新,共谋繁荣,推动了刘井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刘井舞狮——刘井村的璀璨明珠舞狮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刘井村不但传承了这一民族文化,而且将之发扬光大,现在刘井舞狮已成为刘井村最具代表性和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 刘井舞狮历史悠久,起源于清朝末年,距今已有近百年历史,由严姓河南籍移民自郑州沿途卖艺至刘井定居后,将舞狮技艺传授给当地村民,并逐渐传至周边长兴、湖州、安吉等地,带动了民间舞狮活动的兴起。刘井舞狮民国时期最为红火。当时上海最大娱乐城“大世界”开张时,盛邀刘井舞狮和世界各地明星一起连演了一个月,舞旺了“大世界”,写进了上海滩的娱乐史。湖州籍国民党领袖陈英士逝世时,也特邀刘井舞狮前去守灵三天三夜,遂被誉为忠义之狮。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刘井舞狮应邀在上海、江苏等各省市巡回演出40余场,红遍整个江浙大地。特别是国庆10周年时在省城杭州参加汇演,斗败了全省各地的“狮”兄弟,一举登上冠军宝座。 由于舞狮是一项男女老少都喜欢的民俗表演活动,又兼有健身强体之功效,故一直以来受到了广大村民的喜欢。近半个世纪以来,刘井舞狮虽归隐家乡,沉寂阁楼,但在农闲节庆之余,村民们还是时不时得请出来舞一把,给自己来年行个好兆头。 刘井舞狮的重振雄风还有赖于拥有一支由20多名青年组成的充满活力的狮舞队。为提升刘井舞狮队技艺水平,镇文化中心既请村里老舞狮人言传身教,又请县文化馆老师进行艺术指导和集中排练。重排的刘井狮舞保留传统的双狮相互亲昵、梳毛、玩耍等体现狮子天性的动作,又加强狮子与观众的互动,通过狮子卧、腾、跃、滚、挠、戏、攀等一系列动作体现舞狮的“猛”。 现在的刘井舞狮刚柔并济、灵活快乐、吉祥大气,已成为刘井村的文化品牌,在江浙一带再次闯出一番天地,为刘井村争了光,添了彩,告慰了先人,也提高了整个虹星桥镇乃至长兴县的知名度。在刘井舞狮的熏陶下刘井村人民出处透露着兼收并蓄、宽容大度、乐观向上的精神气质。刘井舞狮像一根绳子串起了刘井村的历史,串起了刘井村的习俗,串起了刘井村人民的家乡情节,串出了吉祥,串出了和谐。 刘井村“河南人”的移民故事刘井村的河南人是年前陆陆续续地来到长兴。之所以来到长兴有两种原因,一种是政府移民。清咸丰十年(年)太平军占领长兴,同治三年(年)侍王李世贤、襄王刘官芳先后战守于长兴,几年间20多万人口的长兴县杀得不到3万人,村子听不到鸡狗叫,肥沃的土地见不上几个人影。地方官呈折后,清帝颁旨,从河南光山、广山等地“三丁抽一,五丁抽二”,大批移民迁徙来长兴。另一种是自由移民。由于北方饥荒,广大农民难以为继,大批河南人背井离乡,携家带口,一路乞讨,先到安徽,然后辗转来到长兴安家定居。由于对土地有着浓厚的感情,他们来到长兴后,还是秉持着原有的观念,较多地集中在长兴的平原斗区地带,在此打工买地种地,繁衍生息。 “河南人”的生产生活情况河南人来到刘井村生活繁衍,到现在已是第五、第六代,从原先的一村只有一两户,到现在已发展到占全村人口的55%。而且在刘井村,河南人多喜欢集聚生活,在16个自然村中有不少自然村几乎全村都是河南人,而且基本上是一个大的家族。 河南人在刘井村生活繁衍已有年的历史,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都已经完全与长兴土著人融合在一起,共同筑造了现在的长兴精神和文化。 由于地处长三角,近年来长兴经济社会发展较快,人民思想观念开放,“人人创家业,户户达小康”已成为长兴人民的共识。河南人同样意识到创业的重要性,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大胆创新,积极创业,据统计在刘井村13家企业中有一半的企业是河南人开办的。在百家家庭工业户中,河南人的数量也占到一半以上。现在河南人的生活变得日益殷实,同长兴土著人没有任何差距,甚至有的已经超越。河南人由原来的重视种田,都现在的创业创新,可以说已经完全融入到当地的文化中。 当然,体现河南人融合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说,刘井村的村民,不论是长兴土著人还是河南人都能用长兴话和河南话两种方言交流,日常的生产生活不存在任何语言上的障碍;在婚姻、生儿育女等传统文化方面,河南人原有的习俗基本上消失,而是与长兴本地文化交织融合在一起,清明节、春节等也都跟长兴土著人没有了区别;饮食方面,河南人基本上适应了长兴的风味,不会特意地做些具有河南风味的饭菜。 然而,融合并不表示失去特色。河南人在亲人逝世时的“唱道”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与长兴土著人由和尚做超度仪式不同,“唱道”是河南人在亲人去世后所举行的特有的一种超度仪式,他们通常请5-7位道士前来唱道,从亲人去世的第二天下午一直唱到第三天上午,而且满庭、满月、满年都要进行唱道。 河南人所特有的习俗还体现在元宵节上。河南人一直以来都把元宵节作为自己的“大年”,在正月十五那天,全家人团团圆圆聚在一起,赏舞狮,划旱船,放鞭炮,还要做上一桌香喷喷的团圆饭共话一年的工作学习,其乐融融;晚上他们还不会忘记逝去的亲人,来到他们的墓前送上灯笼,以示祭奠,期盼家人平安顺利。 浙江长兴“河南人”虽经多年风雨洗礼,但他们依然沿袭着中原的传统习俗,中原文化在江南生根发芽,并和江南文化相互交融,显示出中原文化顽强的生命力。目前,长兴20万罗山游子情系故土,梦牵中原!他们不断通过记者了解家乡的情况,多次向记者表示出强烈的寻根愿望和回报故土的赤子之情!值得庆幸的是,经多方努力,在记者的帮助下,浙江长兴与河南罗山两地政府已经建立了密切联系,甚至进行了经济文化交流。人们期待两地能够开展更深层次的交流互动与经济文化合作!(本版照片均为本报记者宋华摄)
清末民主移民下江南的历史背景清朝咸丰同治同治时期发生的太平天国战争,波及全国十六省,太平军曾一度占领城镇多座。苏、浙、皖三省为主战场,而长兴处于三省交界地区,是太平军和清军往来三省的必经之地,因而成为争夺的重点地区之一。所受创伤之巨,人口死亡及流徙之多,在长兴历史上是未有过的。左宗棠在《左文襄公家书》里记载:“人民死于兵燹,死于疾疫,盖几靡有孑遗。”太平天国后期,李秀成率其部下围困湖州城整整三年才攻破。城破时,人民死伤无算。据说,城内务前河的河水被流血染成红色。又,湘军曾国荃的部下,纪律很差,在地方上抢劫杀害不计其数。所以长兴的本地人对于曾氏兄弟并无好感。因为他们是以“胜利者”的姿态君临民众,颐指气使,乡民们敢怒不敢言。连年的战乱,使湖城溯苕溪西上,经长兴县、安吉县而至孝丰县,在这个区域内,往往走上十里不见人烟。根据长兴地方史志,长兴在乾隆四十八年(),全县有户户,人口人;嘉庆八年()全县有户户,人口364人。有专家推算,按这样的人口繁衍,正常数,咸丰元年长兴人口约47.2万。但经过了随后的太平天国战争,以后频繁发生的蝗灾、饥馑和瘟疫,使长兴大地遭受了巨大的灾难,清官员吴煦在《致窦蔗泉函》内描述:“弥望荆榛,赤地千里,各处屋宇人民不过十留一二。”战争中,长兴西部受创最重,“几不遗种类”,成为移民集中的地方。《长兴县志拾遗》记载:“泗安之方、谢二区,吴皖通衢,兵燹尤重,客民十七八,良莠不齐。”同治六年()至同治十年(),长兴县人口一直只有1万余户,2.2万左右,为汉朝以来人口历史最低点。太平天国战后的移民潮,在浙北长兴等地持续了半个世纪,迁入者约占总人口的70%。其迁移的过程分为招垦和自行迁入两个阶段,本地区因此逐渐形成了土客杂处的格局。同时还有少量人口外迁或在长兴县区域内部迁移。也有与太平军作战胜利后的部分湘军、淮军官兵留在了长兴。(在战争中,有一些长兴本地人外迁到福建、广东避难,著名大户王家的书画家王毓辰王毓奎兄弟就逃到了广州。长兴地方志专家还认为,战争期间,有数万长兴本地人迁到了黄河中下游地区。)战争期间,还有区域内部的迁移。一种是逃往乡下。如咸丰十年()二月,近邻广德失守的消息传到长兴后,“在城附廓居民大半逃避乡间”;一种是乡人迁进城里。清同治《湖州府志》记载,当湖州府城被太平军围困后,“乡民远几长兴等处陆续进城,团局按户编查,有二十余万。”一种是迁往水乡。如咸丰十一年()太平军攻占长兴,“邑民避难于郡东之戴山、后林、袁家汇渚处,浮家泛宅,锁尾流离。”直到今天,很多村名叫“王家庄”或“李家村”的,却往往几乎没有姓王姓李的人家,大都是这些王姓李姓人家非毁于其时的战火,就是逃亡了它乡,所居者都是后来陆续迁入的住户。其实这次移民浪潮,最早始于清乾隆年间,而在太平天国后,形成了高潮。河南汝宁府罗山县、光山县及少数信阳州(民国后改州为县)人,规模迁移到江浙皖三省,是太平天国后才开始的。移民愿涌来长兴有多种原因:经济利益的诱导,是最基本的原因。流行于皖南的花鼓戏《唐老三下江南》,生动描述了成千上万移民“下江南”的动因:有人说江南田地好。有人说孝丰县好大竹山,一棵毛竹做水桶外做扁担,那杉树能造米粮舟船。一束稻子能打一大碗,粟谷米能长到一尺二三。棉花桃子赛鹅蛋,一串钱能买八十斤盐。葫芦长得水桶大,南瓜长得磨盘圆。其次是清政府政策的“鼓动”。太平天国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布告开垦,免三年完粮纳税。河南(以罗山、光山为最多)、湖北(以孝感、随县、麻城为最多,但其总数不过河南人的十分之二、三)的农民,闻风响应,由陆路步行经安徽之六安、霍邱、渡口至芜湖后再分散至上述各地。政府的布告,本系曾国藩欲鼓励湖南的农民,前往开垦,但由于湖南人大部分当过兵,在江浙抢劫致了富,大都不愿意前来开垦。河南移民子弟、国民党元老雷震先生在他的著述里,曾有这样的记载:“民国二十三年夏,我初次到湖南,看到乡间农民穿的布衣,都很整齐,很少破烂,比起江浙农民所穿的衣服要好得多。我小时候看到地方上到处都是湖南人的产业,什么会馆之类,迨民国十五年(从日本)返国时,一处也不见了。据说,都是些不肖子孙的管事人盗卖了。”由于“湖”、“河”在吴方言发音中近似,河南靠近湖北的人,听到清政府布告的消息(笔者小时候听村里老人家形容那时“下江南,钱多得可用耙子耙”),也纷纷南下开垦。在清咸丰年间,由于捻军在河南汝宁府一带甚剧,地方上因之穷困不堪,听到了“垦荒”的消息,也好象是一条新的生路,犹如中国的闽粤人当年移往南洋谋生一样,强壮者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的农民,遂结队南下,逐渐地,大量的移民,在长兴落户、开垦、安居、扎根,繁衍后代。再者是人口膨胀的压力。早在乾隆后期,河南光山县就人口增多,境内几乎没有田可供租赁。太平天国期间,光山罗山人口没遭受什么损失,加上当地的早婚习俗,人口战后激励增加,使人口压力空前强大。许多人就选择了迁移到江南地区垦荒。光绪23年()长兴县开垦清赋局为河南移民发的垦荒执业印照另外,自然灾害或不堪忍受原籍地沉重的赋税杂疫,也是一些人移民而出之因。当然,各地人的迁移,往往并非一种原因所致。也正因如此,才使得这场人口迁移规模大而持久。移民到长兴后,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域?太平天国战争结束后,被裁撤的湘淮兵勇捷足先登的地方,就是长兴。此后,河南、湖北、湖南、安徽、苏北及浙江省东南部地区的温州、台州、绍兴、金华等地移民纷涌而来。到同治十一年,长兴人口突增加到3.6万户8.0万人口。其因除了部分战时逃亡的人员返乡外,移民的进入是主因。到光绪六年(),长兴移民数量已经超过土著。事实上,作为类型来说,来长兴定居的“移民”也十分复杂,既有官宦、裁撤的湘兵淮兵,遣散和逃藏的太平军战士,也有商人、手工业者、艺人及前来垦荒的农民,当然人数以垦荒的农民最多。朱镇《长兴志拾遗》卷下《风俗》记载:长兴“自粤匪乱后,客民垦荒豫楚最多,温台次之,农忙作散工者,夏来冬去又数千人。”长兴移民以河南人最多,而河南人中,尤以罗山、光山为最多。《中国经济志:浙江省长兴县》内引述民国初年的调查,其时长兴县“农民籍贯,以河南籍最多,百分之四十以上,本地籍占百分之四十弱,余均台、绍、温、金、湘、皖、江北等籍。”河南移民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区:西南部的今仙山、管埭、长潮、天平、林城等乡镇区域,南部的今吴山、和平、便民桥等乡镇区域,中南部的今包桥、长桥、虹星桥、观音桥、蠡塘、港口等乡镇区域。河南移民在县内分布相对集中,如以吴山乡的小溪口为中心,方圆十里的几十个自然村的居民,“大部分是太平天国革命失败,从河南光山、罗山一带移民垦荒者。”温州、台州移民,主要分布在县内的今和平、水口、白阜、太傅、长潮、仙山、二界岭、白岘等乡镇,其中以太傅最为集中,全乡13个行政村中有10个村为温州平阳移民的集居区。苏北移民因从事水产业,所以大的河港两岸成为他们的主要活动地区,他们主要分布在长兴东北部太湖沿岸、长兴港、泗安港、港口龙溪港、吕山港等所在乡镇区域。长兴的安徽移民虽然在人口上不占优势,但来源广泛,除皖南的徽州府外,皖中、皖北的安庆、庐山、凤阳、和州、滁州等五府州的十二县均有移民迁居长兴,尤以桐城、怀宁、合肥、巢县等县为多。安徽移民主要分布在今泗安、管埭、林城、水口、长潮、仙山、煤山等乡镇。像水口乡的徽州庄村,以安徽徽州移民集聚而得名;江排岕,也居有很多安庆移民。笔者近期到长潮岕做田野考察,其内张岭一带,有数百胡姓人家,曰皆是安徽徽州一地迁来。湖北、湖南的移民人数相对较少,主要从事水产业,分布在县城城郊的大桥头、雉城皇家湾等地。有人曾对长兴移民的分布特点做了一个歌谣般的总结:“本地人住城镇,安庆人住高山,平阳人住丘陵,河南人住田畈,苏北人在港滩。”清末最大规模移民对本地发展的影响长兴“出产”的诸多著名政治人物,从“老底子”来说,均为移民的后代——陈霸先、顾应祥、雷震及解放后的李焕、王震等。当然;我们可以说,他们最终能成就伟业大名,既有他们“移民血统”的原因,也离不开移民文化与土著文化融合的共同哺育。大的移民群体,如河南移民等,来到长兴,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方上的政策、政局。一个村如果都是移民,那这个村的事物基本上由这些移民“说了算”,或者说,至少他们在对待某些政策上有影响力。一个县也如此,河南移民人口在这个县中占据了多数,那么当天朝推行政策的时候,地方官员在制定相关“土政策”的时候,不能不考虑整个移民群体的“分量”、“反应”。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是民族文化的积淀,它历经一定的自然、社会环境逐渐形成。依据同治《长兴县志》卷十六“风俗”记载:“吴兴士风之盛甲于浙西,而长城视旁邑为尤盛。”“长兴山水雄壮,故人多尚气。上者为正气,其次为节气。又其次,则流而为血气,以故士大夫好修而尚气节,齐名好胜而多争讼。至于婚丧务侈靡,饮会多优戏。”由于“长兴地介湖山,盗贼公行,民间鸡犬不宁。自广德宜兴往来客商,常被劫掠,告讦之风,浙省号为第一。”“婚礼评媒议婚。有先通名者,有登女家之门而求拜者,有略致礼币为定者。”历史以来长兴民风的剽悍、劲健、爽利可见一斑。以河南为主导的清末大规模移民进入长兴,带来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与长兴土著的接触、关联、人情往来中,他们必然呈现自己的文化形态。久而久之,带来了对长兴政治、经济、风土人情、文化生活等人文生态多方面的影响。清末规模空前的移民来到长兴,带来了物产的交流、生产力的提高(开垦荒地)、商贸的繁盛。在风俗土人情上,不同移民群体的风俗习惯(河南人、平阳人、安庆人、建德人、本地人)在时间的积淀中相互影响:河南人的过年过节等习俗、客气豪爽的待人接物方式影响了本地人;本地人的勤俭、崇尚读书、善谋等也间接影响了移民。温州平阳人擅长经营、做生意,活跃了经济。不同地区带来的文化的交流、融合,影响、调整了彼此的思想和生活观念,使长兴文化出现一种雄健、开放的地域特质。民间文化上,河南人百叶龙、舞狮、旱船的引入并吸收南方元素,使长兴的百叶龙舞出今天的风光;移民的望族、本地自然山水和地域文化的滋养,使文人纷现(陈霸先家族的书法和做诗才能,徐家、臧家、吴家的诗人辈出)、书画群体出现(王姓书画世家);东晋等时期北方士族如陈家等的迁入、经受因地理区位促成战争频仍之“洗礼”、战后“胆子大”的外地人涌来——使长兴的“武”文化、“体育”文化发育良好(历史上相当数量武举人的出现、现在南京军区、成都军区里多位长兴籍军官的出现、多位长兴籍奥运选手等体育人才的出现、天平等地“武术之乡”的出现等皆是这种文化结出的果子。移民对本地生产方式和城镇经济也带来较大影响。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形成了不同的各具特色的社会经济模式。生活在某一经济模式下的人们,对从事的某种职业视为自然。即使他们远迁他乡,也往往寻找与自己家乡相似的环境而定居。这种对环境和职业的选择,直接影响着移民在长兴的分布。如长兴的苏北移民,分布在沿太湖各乡镇及长兴港、泗安港两岸;金华府属各县农民,擅长手工业,如缝衣匠、补碗匠、木匠、篾匠等。他们在农业耕作之余,往往喜欢到各地去找些零时性的工作而挣“外快”。长兴泗安镇,交通发达,商人云集,而这些商人,大都是外地移民。一般安庆、徽州的商人经营木材,江苏商人经营药材,宁波绍兴的移民经营钱庄或典当业。移民促进了荒地的开垦,带来了新的物种和技术的交流,也对城镇经济的繁兴带来重大影响。如虹星桥镇,“嘉道之间列肆联廛,颇称繁庶。咸丰十年粤逆窜踞县城,三三月十二、十三等日民团于此剿贼,殉难者千余人,克复后流亡四集,理残兴废,十余年来渐复旧观矣。”夹浦镇“十数年来聚落渐成,依然乡镇矣”。当然,历史的演绎、变迁,特别是太平天国之后的多年来,随着土客民集聚一村一镇的生活,彼此交游、通婚及生产组织的进一步加深,无论是客民还是土民,生产、生活的方式和习俗的沿袭,彼此都没有尽然原滋原味,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换一种表达说,是大家都走向了某种“共同”体,“十里不同风”在今日很难找到典型的例证。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所谓“破旧立新”之后,我们不无遗憾地说,我们破得过多,继承得太少,立的新风更少。有的只是跟风,盲目的所谓“现代风”、西洋风。话又说回来,在长兴的土地上,由于移民较多,且很多来自一地的移民,基本集中一村一庄生活,因而风土人情、性格趣味、文化生活,还是相对完好地保存了一些特色,尤以河南客民、长兴土著、温州客民们的习俗保存,相对纯粹。
——往期精选——想要收看更多精彩历史内容大拇指长按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