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
首页
安庆简介
安庆地点
安庆市场
安庆要闻
安庆发展
安庆天气
安庆旅游
安庆信息

历史安庆九头十三坡八之卫山头街

据传,“漕帮”和“青帮”的名称由来,是因为安庆省城“卫山头”老安庆卫署门前东、西两座牌坊:“漕肃”坊和“屯清”坊,以“漕肃屯清”首尾各取一字得名。传说毕竟是传说,不过“青帮”的确出自“漕帮”,青帮原名“安清帮”,后更名为“清帮”、“青帮”。旧时的青帮主要分为两派,一是以浙东与台州地区的“浙江帮”,另一个就是以安徽江北与皖北地区的“安徽帮”。

安庆文史泰斗程小苏先生编撰的《安庆旧影》,同样也记载了『安庆卫』:“明制安庆营设守备,以都指挥体统行事,辖安庆九江二卫。安庆卫有指挥使千户、百户,清顺治初裁革,改设卫守备,专司芦课屯粮征解济运之事,其署之设久矣。署在双沟,卫山头即以此而名。嘉庆二十一年(年),守备吴镇远建之而规制始备,大门外有东西二坊,东曰“漕肃”,西曰“屯清”,大堂左有丰盈库,二堂有东西花厅,三堂有东西书房。阮忠节、孝烈二公祠,在署之东,咸丰间同毁。同治间建营房,阮公祠干民国三年(年)重建,而卫署不明其故迹矣。”

图八十一安庆卫漕运首建天津最早清真寺“金家窑清真寺”

据世居卫山头湖北会馆的张老,十多年前的回忆:“卫山头以前有一处祠堂名叫‘阮公祠’,祠堂里面有一座非常高大的古戏台,祖祖辈辈流传下来说,中国的‘京剧’就是从这里诞生的,‘四大徽班’也就是从这里唱出去的。”老人的回忆,大多是市井流传,作为地方文史学者,对这样的回忆是不能采信的;但张老的回忆却是我们家乡非常宝贵的无形财富,它是名城老安庆市井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皖江历史文化的一种传承!

笔者很庆幸,张老在人生最后的岁月当中,无意之间能将这么宝贵的回忆告诉了笔者,也许没有当年与张老的相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将失去一段历史的记忆!当笔者想到“阮公祠”与“京剧”,心中有种预感:安庆城阮姓名人会不会与阮鹗、阮自华、阮大铖家族有关?如果真与戏曲世家阮氏家族有关,也许这是安庆一件重大的文史发现。

图八十二民国三十七年版『安庆市区图』上阮公祠

笔者首先查看安庆文史泰斗程小苏先生编撰的《安庆旧影》,在前文『安庆卫』中看到:“阮忠节、孝烈二公祠,在署之东,咸丰间同毁。同治间建营房,阮公祠干民国三年(年)重建,而卫署不明其故迹矣。”随后在『阮忠节、孝烈二公祠』中看到:“在旧安庆卫署之东,祀明赠尚宝少卿阮之钿及阮之钎,咸幸毁,连同卫基建营房,民国三年(年)就此复建。”

阮之钿,字实甫,安庆邻里状元刘若宰举荐任谷城知县,后张献忠叛乱遭其杀害。阮之钎,字韬甫,乙酉叛兵破城抢夺,之钎挺身保护母亲,被贼兵所杀害。阮鹗兄长阮鹏有二子:阮自嵩、阮自岱,阮自嵩与阮自华是堂兄弟,自嵩名气超过自华。清康熙六十年《安庆府志》有阮自嵩传:“嵩有二子十二孙,之钿令谷城死忠,之钎遇溃死孝。”阮之钿与阮之钎是阮自嵩之孙,是阮自华堂孙。

图八十三明清安庆卫阮公祠梨园故址

阮自华是安庆戏曲鼻祖,其“阮家戏班”滋生培育了“京剧”之源“徽班”。阮公祠全名是“阮忠节、孝烈二公祠”它的建造是明末,此时卫山头还是安庆卫署之地,阮公祠为何建造在安庆卫军署内偏东的地方?不过阮公祠建造大型古戏台,至少可以确定在明清时期,它的服务对象是安庆卫军民。徽班艺人从皖河而来,第一站自然是安庆省城,他们搭乘安庆漕运粮船顺江而下扬州,阮公祠古戏台也许是安庆籍徽班领袖们最先表演的大舞台。

史料记载,安省徽班艺人经常搭乘安庆船帮粮船,每到一处码头,徽班艺人为漕帮船工搭台唱戏。安庆同乡相互扶持,徽班新秀源源不断走向全国舞台。如此,就不难理解安庆卫署之地为何建造阮公祠古戏台?“漕帮”、“青帮”和“徽班”建立的合作关系,说不定最先就是在安庆卫署阮公祠古戏台建立起来的。过多的历史巧合,需要今后更多的史料去考证;不过安庆卫署阮公祠古戏台,就是后来的梨园祖师庙,这一点基本可以确定。

图八十四民国三十七年安庆卫山头、卫门及卫门口

民国众多史料期刊皆记载,安徽省城梨园祖师庙位于安庆市东北卫山头。甚至在民国三十七年(年)版『安庆市区图』上,卫山头安庆卫署及梨园祖师庙位置清楚的标明了“阮公祠”。据老艺人张云清、鲁桂春回忆,安庆市梨园祖师庙坐落在安庆市双井街西侧卫山头,抗战后重建,始建年代不详。年5月3日在双井街西侧卫山头公寓建筑工地发现民国三十五年(年)《安庆梨园协会修建祖师庙落成典礼纪念碑》,碑高厘米、宽84厘米、厚18厘米。

卫山头除了“漕帮”、“青帮”和“徽班”,还有一位名气更响、影响更大的历史名人诞生在这里,这人便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中共中央第一任至第五任总书记、五四运动总司令、安庆历史名人:“陈独秀”先生。

图八十五陈独秀先生诞生于卫山头后营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陈独秀祖父陈章旭携长子陈衍藩投笔从戎,安庆省城攻克收复前半月,以知府录用的陈衍藩离军归里,途中被太平军杀害。遂陈章旭被安置居住在“卫山头”安庆营(即练防后营,一说街山头后营十八家)。清光绪五年八月二十四日(年10月9日)寒露这天辰时,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陈独秀”先生诞生于安庆省城北门内卫山头“后营”。

清光绪二十二年(年),十七岁的陈独秀在安庆参加乡试考中秀才,被卫山头巡防营原统领、后晋升为漕运安徽副将的高登科获知,将其长女高氏许配给陈昔凡嗣子陈独秀。据陈独秀著《实庵自传》记载清光绪二十三年(年)七、八月陈独秀同大哥陈孟吉去南京乡试时,陈家依旧居住在卫山头后营。

图八十六年轻时期的陈独秀老照片

据《安庆市军事志》记载:“光绪24年(年),军队裁减整编,改编为定安练军营。”安徽练军大规模扩充“至光绪24年(年),安徽防、练军增为人。”查冯煦修陈师礼撰《皖政辑要》,清光绪二十四年(年)驻省练军分立中、左、右、炮四营,及长庆前、后两营。卫山头不仅仅只有巡防营,还有练军右营及后营等驻军。正是这一年,陈独秀一家搬离卫山头后营;陈独秀长子、中共早期领导人“陈延年”诞生于安庆南城培德巷东口一号旧居。

“卫山头”之东的“街山头”,可以说没有人知晓,并听说过这个地名;但“街山头”的名字,的的确确无数次的出现在近代史料或档案之中。例如:民国十五年(年)安庆发生的震惊全国的火药库爆炸案,全国各大媒体一致报道有伤者居住安庆东北城区“街山头”,例如民国十五年(年)2月4日的《申报》报道『安庆炸毙苦力损失调查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已死亡者,有白刘氏一名,怀宁人住城内街山头,又其子白猎狗一名。”

图八十七清光绪三十三年《安徽省城厢图-安庆府城》卫山头巡防营及后营

除了全国各大媒体的报道,近代安庆省城所有测绘地图,也都清晰的标明“卫山头”之东有“街山头”。例如清光绪三十四年版『安徽省城厢图之安庆府城』、民国二十年版『安庆城区图』等,在图中空白的地方,非常显目的采用较大字体,标注“街山头”这一闻所未闻的神秘地名。难道街山头的“街”是“道署街”的意思?这只是笔者质疑它的一种猜测,笔者更多的认为它是晚清光绪三十三年(年),安徽陆军测绘学堂测量时的失误,测绘学堂师生误把实地测量并登记的“卫山头”误写成“街山头”。

道署街,听到它的名字大家都会猜到,这里以前一定有一处重要的部门“道署”。是的,它就是安庆近代历史上著名的“安庐道”、“劝业道”及“安庆道”。安庆文史泰斗程小苏先生编撰的《安庆旧影》,记载了『安庐滁和道』:“署在城东北之卫山头。同治初,省会自合肥还治,乃增设安庐滁和道,与风颖徽宁两道鼎足而三。

图八十八清光绪三十四年《安徽省州府厅之省城图》后营、卫门及街山头

署于此时新建者,大门前障以屏壁,左右东西辕门与围垣相接,大堂二堂三堂东酉花厅,与各署之规制相类似,其东偏则有园林之胜,一沼清涟,万象澄碧,佳境也,昔人名曰“惺园”,中有水榭三间,凭拦四顾,宛在舟中,民国十年(年)李范之摄安庆道篆时,题为画舫斋,窃欧公之斋名以为名,尝有诗云:试从前哲借嘉名,故作雷同笑后生。老去半山狂态在,谢公墩与古人争。

园中花木葱茏,玉兴尤胜,啸楼集中,所谓庭前烂漫春如海,一夜花开万玉盘者此也,光绪未改劝业道。民国三年(年),仍采前清三道制,适旧按察司署毁于火,遂为财政署。沦陷时日寇以东北城内外为防区,破坏为甚,残存之周垣,其砖石又为居民窃取殆尽,铜驼荆棘,曷胜慨然。”

图八十九道署街北旧有安庐滁和道、安庆道、劝业道、财政厅等

“安庐道”,全名“安庐滁和道”,冯煦修陈师礼撰《皖政辑要》记载,安庐滁和道设立于清同治五年(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年)裁撤安庐滁和道,改“安庐道署”为“安徽劝业道署”;民国初“安徽劝业道署”更名为“安徽实业司署”,民国三年(年)复设“安庆道”,民国十五年(年)再废“安庆道”,“安徽财政厅署”迁入“安庆道署”,直至抗日战争爆发。

图九十街山头道署街古街走向格局依旧

解放后老“安徽财政厅署”改建为“安庆师范学校”及“安庆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即今“安庆师范学院”及“安庆市健康路小学”。卫山头,是一座政治山头、军事山头,也是人文名山、戏曲名山、教育名山,是皖垣历史文化最为深厚的山头之一,因此卫山头成功入选为“九头十三坡”也就不足为奇!

↓↓↓↓点击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nqingzx.com/aqjj/116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