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端午节,网上网下自然又说起端午节的民间习俗。作为一个已传承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插艾叶吃粽子赛龙舟几乎是全国各地共有的习俗,名联“端州船,扬州船,端阳竞走端扬船,舷外悬艾”说的就是端午赛龙舟的事,只是多年来似乎一直未能征集到合适的下联。我的老家,枞阳县铁铜乡,端午当然也少不了要吃粽子赛龙舟插艾叶,但“出门三五里,各地有乡风”,除了这些人尽皆知的大习俗,还有一些端午特有的小习俗未必为人知晓,本文谨作拾遗,逐一记之。
小时候,每至五月初一,母亲一早必会悄悄地捡几枚鸭蛋放入水缸,按孩子人头每人一个。鸭蛋选那种青壳的,淡淡的翠绿,正是人们常说的“鸭蛋青”的颜色。端午这天,母亲会把鸭蛋从水缸中捞起,煮熟了叮嘱孩子们吃下,据说为了防水。老家铁铜是个江心洲,四面环水,境内沟渠纵横,水塘方凼众多,那时候家庭孩子多、大人忙,照应不过来,几乎每年都有溺水的悲剧发生,曾经有一家四五个孩子同时在一口池塘丧生,成为全洲人共同的惨痛记忆。那个年代,大人们除了叮嘱孩子少玩水,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保护孩子。于是护佑孩子安全的义务有时就只好交给神灵了,比如,吃这种带有某种神秘仪式的鸭蛋。
另一个习俗也与防水有关。洲上人善养蚕,端午将至,新茧已熟,便有族中年高的太婆用新收的蚕丝搓出一根根细绳,有天然纯白的,也有用洋红染了的,送给各家小孩子特别是家里的惯宝宝,系在手腕或脚腕上,据说能防水辟邪。
还有个习俗,就是新生的婴儿,无论是当年还是头年生的,过第一个端午节的时候,亲戚长辈和邻里乡亲一定会给孩子送来半尺红土布,名曰“肚包布”,让家长给孩子做个红肚兜,取平安吉祥之意。也有手巧的长辈,直接做好肚兜送过来,上面还绣着漂亮的图案。对于特别惯的孩子,比如家中的独生子或是生了多个姐姐之后才招来的小弟弟,还会有人送来请龙灯、龙船得来的红绸布,这个可是稀物,没有厚重的人情一般是舍不得送的。后来经济活了,“肚包布”逐渐演变为成品的小衣服,让宝宝穿着过节。无论是贫困年代的半尺红布还是富裕之后的一套童装,寄予的都是亲戚长辈朴实美好的祝愿和邻里之间彼此牵挂互相帮衬的浓情厚意。
说到过节,当然不能缺少美食。在我老家,一年三节中,端午的食品似乎比中秋更为丰盛。江心洲随处可见芦苇,江风江水孕育出的苇叶青翠修长,飘飘洒洒,透着自然的清香。端午前夕,提一只竹篮进入芦苇场,专挑那芦苇中断长势最好的叶片,宽厚坚韧,老嫩适中,刷拉拉不一会功夫就打下一篮苇叶,回家放进大铁锅用水煮透焖熟,还没包上糯米,那特有的浓郁香味便弥漫了整个村庄,暖人心脾。粽叶焖好了,用清水洗净,剪去头尾,全家老少齐上阵,手巧的负责包粽子,不会包的就负责整理粽叶,两片一组,交叉叠放。包粽子用的绳子也是老家特产的藨草,这种草早早采下晒干,和苇叶一起煮了,韧性十足,且具一股特有的清香,跟苇叶一起包出来的糯米粽,简直就是绝配,那才叫一个香!包粽子通常是晚工,待粽子包好,已是深夜,馋嘴的孩子终于敌不过困意的袭扰,通常等不到粽子煮熟便已睡去。而粽子在大柴锅里焖了一晚,第二天早上会变得特别粘糯,正好作为节日的早餐。有需要看节的,赶紧提上几串,趁着热气未散早早送到亲戚家。
除了粽子,端午早餐还有一样必备的食物就是炆鸡蛋,这在当年可是少有的美食。虽说鸡蛋是农家自产的,但总要卖掉换点家常日用,很少舍得自家吃。端午节前差不多个把月,农家就开始积攒鸡蛋,就等过节炆上一大锅给家人杀个馋。洗净的鸡蛋放进锅里,加上几颗八角、一小撮茶叶,再加点酱油和盐,小火慢煮,那丝丝缕缕的香气便伴着炊烟在乡村的上空弥漫开来,勾起馋虫无数。由于只有过节可以破量,所以每年都会有些“能吃”的佳话传开。记得有张家小伙一口气吃了二十多个炆鸡蛋,堆起来足有一葫芦瓢,人们啧啧称赞的同时难免羡慕嫉妒恨,有的恨自己没那么大食量,有的则心疼那家伙一次竟糟蹋了那么多美食!
还有一款奢侈的美食,就是绿豆糕。这个不是农家自产,得花钱买,一般家庭过节能买上一小包算是不错的了。细腻的绿豆粉掺上白糖和麻油,还有芝麻夹心,甜滋滋油润润,真是难得的美味!别说当年,就是现在食品极大丰富的年代,每逢端午,我都还要买上一点品尝,而且还就偏爱咱安庆的绿豆糕,麦陇香、柏兆记,还有孙家畈传才家的,其他地方产的所谓绿豆糕在我看来几乎就是豆粉,跟我家乡产的无法比拟。
除了这些,许多农产品在端午节边也陆续上市了。物质匮乏的年代,刚刚渡过春荒,迎来丰收的午季,菜籽出油了,新麦也入了仓,平时节俭的农人们在端午节这天表现出了少有的爽快,早餐粽子加炆蛋,中餐荤菜加米饭,晚餐少不了还要吃上一顿香喷喷的小麦粑,雪白的面粉和上青青的韭菜,用香油煎出黄灿灿的薄饼,就着滚烫的稀饭,咬一口从嘴里直爽到胃里。
桃子、杏子、李子也赶着趟地成熟了,有限的果儿要换作盐钱,平时自然舍不得乱吃的,但过节时例外;新熟的蚕豆已晒到将干未干,白锅炒新豆(指豆子不加沙子直接放锅里炒),香气扑鼻,青白的豆皮被铁锅烙出焦黑的花纹,既好吃又好看;就连孩子们最不爱吃的蒜子,端午这天大人们夹起一颗放进锅灶里捂熟,那特别的香味也会让孩子们乐于享受。这些美食几乎都被赋予了某种特殊的功用,比如过节吃桃子可防生胞疖,吃炒蚕豆和烧蒜子能防肚子疼等等……因为一季的收获可能是农家半年甚至全年的口粮,平时得细水长流,就算过节要享用也得找些理由的。
说话间,五月的龙舟鼓又响了,“咚咚呛”“咚咚呛”,一阵紧似一阵,便知今年的端午节又来了。我得赶紧上街去,买点青艾和菖蒲回来,插在大门两侧,还得买上一点绿豆糕,包上几颗糯米粽,这可是每年不变的保留曲目!
编辑吴福成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