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城东枞阳门,拍摄于20世纪30年代末期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安徽省安庆市,不是一座简单的城——中国城池无数,但修筑城池过程被记入二十四史的不多,安庆就是这为数不多中的一个。安庆筑城过程载入史册,并非因为城,而是因为人,他就是时任安庆知府的黄榦。
年前,南宋嘉定十年()四月,安庆知府黄榦由潜山顺皖河而下,在盛唐湾宜城渡下了船。黄榦是带着一脸忧虑匆匆来盛唐湾考察安庆府新址的。此时,金人在光州一带连连起事,潜山距此不远,人心惶恐,迁城之事,迫在眉睫。当时交通不发达,上报朝廷的奏折,需经千里古栈道快马送达,知府黄榦一边“以金人破光州”为由请示朝廷,一边带文武官员赶来安庆考察新城地址。
湘军克复安庆省城图
安庆的地理位置十分特别,如果在长江武汉至南京段取一中间点,这个点,便是安庆;把范围缩小,在九江至芜湖段取一个点,这个点还是安庆。里皖江由宿松小孤山进入,至马鞍山采石矶流出,将其一分为二的河流,恰恰又是安庆城西的皖河。再细一些,皖水由潜山而下至城西石门湖,枞阳河流经桐城汇城东菜子湖,两者一东一西流入长江,安庆城也正好居于其中。
由宜城渡拾级上来,立于盛唐山顶,抬头北望,龙山苍苍,凤水弥弥。回首远眺长江,风帆沙鸟,紫烟万叠。从地理形势上看,安庆是大龙山伸向长江的一条余脉,它南临长江,东西环水。旱有取处,涝有退地。战则能攻,防亦可守。黄榦不由捻须而笑,想起东晋郭璞一句“此地宜城”吉语。郭璞精通阴阳历算,早在几百年前,就为安庆谋划好了城池草图。
黄榦为理学家朱熹四大弟子之一,“直卿志坚思苦,与之处甚有益”,赞赏之余,朱熹索性把女儿嫁给了她。自然,黄榦也没有辜负老师的一片心意,他做出的成绩,最后载于二十四史之一的《宋史》。作为“朱氏门人”入选《宋史》的
黄榦,传记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筑安庆新城。
黄榦到盛唐山进行了翔实考察,最终圈定以盛唐山为中心,向北,向东,向西,利用起伏丘陵地势,依山而建城墙。为什么要这样做?可以借山体的斜度与高度,或在外侧垒砌城墙,或山顶加筑城墙,达到省时、省工、省料的目的。
新筑城池是要报朝廷批准的。此时南宋的京城在哪呢?临安,也就是现在的杭州。于是连夜把奏折写好,又连夜派人马不停蹄送往临安。但此时,金人南侵的消息不断飞入黄榦耳朵,且离安庆越来越近。虽安庆与临安相隔不是太远,但一来一回,没有十天半个月是不可能的,于是,黄榦当即立断,不等朝廷批复,先动手干起来。先斩后奏与丢失城池,两者相比,后者的罪责更大。
安庆城正式动工修筑,时间是南宋嘉定十年四月,按公历计,是年5月中旬。此时安庆的天气已经有一些热,参与筑城的民工,基本上都是赤膊着上身在干活,这之中,也包括黄榦本人。
安庆老照片
黄榦做官如做学问,筑城也如做学问,他将工程分为12料(段),“先自筑一料,计其工费若干,然后委官吏、寓公、士人分料主之。”既然自己有经验在先,手下若有欺瞒、偷减、拖延之举,也就逃不过他的眼睛了。据《宋》,整个筑城过程,“役民兵五千人,人役九十日……役者更番,暑月月休六日,日午休一时,至秋渐杀其半。”其工程之大,工程之艰苦,可以想见。而知府黄榦,筑城过程中,每日“五鼓坐于堂”,先处理每日筑城的具体事务,包括“役某乡民兵若干,某乡人夫若干;分布于某人料分,或搬运某处土木,应副某料使用;某料民兵人夫合当更代,合散几日钱米”,等等。之后才治府事,理民讼,接宾客,阅士卒。白日里,他基本都在四处巡城视役,到晚上,几乎一夜不隔,天天去书院讲论经史。
筑城期间,最忙最累也最苦的,当然还是知府黄榦本人,他有这么多的事要做:安庆府的大事小事,他必须管;有人到衙门敲鼓打官司,他必须受理;上面来人下面来人,该他出面的还要出面;夏秋两季,病害易发,还要与僚佐讨论防治之策;筑城进展如何,出现问题怎么解决,这也少不了他。最关键的,再忙再累,也不能松懈教育,所以,晚间稍有空闲,还要去书院讲论经
史。就这样,前前后后大干了8个月,从当年四月筑第一块城砖开始,到腊月尾最后一段城堞完工,前后耗时余天,到年春节的时候,整个修筑基本完工,安庆城自此正式出现在中国版图之上。
安庆筑城过程被载入史册,黄榦,也被安庆人尊为“城市之父”。如今,在安庆江边的文化墙上,黄榦筑城的雕塑,向后人们叙说着一座城和一个人的故事……(《闽都文化》年第一期)
安庆“黄榦筑城”浮雕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