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书城
「最受欢迎的古典文化公号最具人气的古典文化社群」
国学经典
古典文学
诗词歌赋
历史趣闻
风俗礼仪
辞旧迎新,祈求丰年,合家团聚,共盼新春,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莫过于春节。意味着劳作一年的人们可以享受成果,漂泊异乡的游子们可以感受家庭的温暖。
新年时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寄托,从腊月二十三小年伊始,直至正月十五小年,人们准备了花样繁多的活动来表达心中美好的祈愿。而作为名副其实的“吃货大国”,准备各种各样的食物是十分重要的部分。
北方的饺子,南方的八宝饭,人七的面,十五的元宵。各地的人们过年都吃些什么?初一到初七又有哪些讲究?
初一到初七,我们吃什么?
民间有句俗语,叫: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赚,初四烙饼炒鸡蛋,初五捏上小人嘴,初七人日吃寿面。
除夕夜
除夕夜的团圆饭,是春节最隆重的一餐。在南方,这顿饭一般有十几道菜,其中一定要有豆腐和鱼,因为这是汉字“富裕”的谐音。
在北方,团圆饭大多是饺子,全家人一齐包,坐在桌前,热热闹闹地聚餐,具有象征团聚的意思。
年夜饭要吃得愈慢愈好,每样菜都要吃一口。有几道菜肴必不可少,如:“长年菜”(芥菜)要一根一根从头吃到尾,年首才能长长久久;“菜头”表示好彩头;“全鸡”象征全家福([鸡]与[家]谐音);吃“蚶”与“胖”谐音,取其发福之意;吃鱼丸、虾丸、肉丸,乃指“三元及第”之意。餐桌上唯有鱼不能吃,表示“年年有余”之意。
大年初一
1、年糕——年糕谐音“年高”,几乎是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尤其是南方,每逢过年,都有做年糕、吃年糕的习俗。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还有一个传说:春秋战国时,吴王夫差建都苏州,终日沉湎酒色,大将伍子胥预感必有后患,兴建苏州城墙时,用糯米制砖,埋于地下。当吴王赐剑逼其自刎前,他吩咐亲人:“吾死后,如遇饥荒,可在城下掘地三尺觅食。”
吴越战火四起,城内断粮,此时又值新年来临,乡亲们想起伍子胥生前嘱咐,得糯米砖充饥。从那以后,苏州百姓为纪念伍子胥,每逢过年,都以米粉做成形似砖头的年糕,渐渐地相沿成习,风行各地。
2、万年粮——广东部分地区春节第一餐要吃“万年粮”,即做好足够春节3天家人吃的饭菜,寓有“不愁吃喝”之意。
3、饺子——除夕、大年初一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不过现在不少南方人也加入到吃饺子的行列中。在除夕时吃饺子,取“更年交子”(来年交好运)之意,大年初一吃饺子则是为了一年交好运。
4、汤圆——大年初一的早餐汤圆一定更具特殊意义,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全家团圆美满。
5、面条——长面,也叫长寿面,大年初一的时候吃长寿面,寓意“年年长久”,预祝着寿长百年,不少老年人还保持着这样的风俗。
6、鸡汤——大年初一喝鸡汤,象征“平安”。此外家中的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寄意“新年抓财”。
7、甜食——大年初一吃甜食,表示新的一年生活美好,甜蜜如意。
大年初二
1、初二的面要用初一的饺子面来做。而且这面须为冷汤。也就是,把面煮熟之后用冷水浸过,称为冷汤。
现在的人们一般都打个卤儿或者炸点酱做成打卤面或者炸酱面。但是一定要用冷水浸过,以保留“初二的面”的风俗。
2、大年初二是女儿和女婿回娘家给父母拜年的日子。一般必吃年三十留下的东西,比如鸡,年夜饭是要把头,翅,脚,尾留着的,但初二就可以吃了。
3、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大年初三
1、民间以为正月初三是谷子生日,因此要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2、俗话说:初三合子往家转,合子是面食的一种,尤其是在京、津地区流行。以韭菜+鸡蛋、茴香+猪肉、韭菜+猪肉的组合最常见和最受欢迎。
合子的面皮一般不用发酵的面,而是用烫面和冷水面这两种。合子皮薄、馅大、味道鲜美,因此深受欢迎。
3、北方有些地方流行在“初三”也吃饺子,由于一部分人此时需要提早出门,赶往工作地点,而民俗中有“出门饺子、进门面”的说法。也就是说:亲人离开家门时,吃饺子保平安,来年再团圆,家中亲人的祝福都包在小小的饺子中。
大年初四
吃折箩——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箩。所谓折箩,也叫合菜,就是把初一到初三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
过去人们不富裕,头天的剩菜剩饭舍不得倒,第二天“折”到一起烩食。
大年初五
“破五”吃饺子,承载了人们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老北京讲究,“破五”吃饺子的馅儿,一定要是自己去剁的,预示着来年一切都很顺利。把不顺的东西都剁没有了。
“破五”的饺子讲究馅儿是一个肉丸,饺子的形状是扁圆的,它和古代象征财富的元宝的样子很相似。寓意着在新的一年里,可以增加财富,可以过上更好的日子。
大年初六
“年关”已过,一切恢复往常的生活。因此可以像往常一样吃什么都可以。
大年初七
1、七宝羹——以七种菜所做的“羹”,称“七宝羹”。
2、面条——大年正月初七被称为“人日”,传统习惯要吃面条,这样可以保佑老年人健康长寿。
各地那些不同的“年味”
北方人
我国北方人春节第一餐吃饺子,饺子颇似元宝,寓有进宝之意。
饺子有的馅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馅里放花生(称长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有一个饺子馅中放一枚制钱,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新年里面条和饺子同煮,叫做“金丝穿元宝”。
各地饺子的做法和食法也有不同,北京的清水煮饺,东北的老边饺子,江南的水煎饺,各有风味,玉润玲珑,馅鲜味美。
四川、重庆
四川、重庆人春节第一餐吃汤圆。用自制的汤圆粉或市场上出售的干汤圆粉制成各种馅心的汤圆,润甜可口。
重庆人过年,“扣肉”“灌海椒”不可少。
“扣肉”看似简单,但要做到真正肥而不腻、嫩滑爽口,是要下一番工夫的。“灌海椒”则是把糯米面拌上佐料后填入一个个掏空的海椒中,然后放入咸菜罐子里封存半个月。到了除夕,拿出来用油一炸就可以上桌了。
湖南
湖南大部分地方,春节第一餐要吃“年糕”,意为“一年更比一年好”,而居住在湖南的苗族人民,春节第一餐吃的是甜酒和粽子,寓意“生活甜蜜,五谷丰登”。
湖北
湖北一些地方,过年要喝鸡汤,象征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寓意“新年抓财”,“有希望的后生”要吃鸡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飞,当家人则吃鸡头,有“出人头地”之意。
秭归人春节第一餐吃油炸的白蒿,取其谐音“百好”以图吉利。沙市一带,春节第一餐要吃鸡蛋,意谓“实实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二个煮得很嫩,可透过蛋白见蛋黄的“荷包蛋”,意即“银包金,金缠银,得金得银”。
上海
一般人家年夜饭席上,发芽豆和黄豆芽总是有的,因为这象征着升和发,十分吉祥如意。
上海人年夜饭不喝汤,上海旧俗说是除夕吃饭时不宜淘汤,传为淘了汤吃饭的话,第二年外出办事或旅行,会遭到雨淋。
广东
广东部分地区春节第一餐要吃“万年粮”,即掏出或蒸出足够春节三天家人吃的饭菜,寓意“不愁吃喝”之意。
潮州一带,春节第一餐常吃用米粉和萝卜干油炸而成的“腐圆”,喝茨实、莲子等熬成的“五果汤”,寓意“生活甜美,源远流长”之意。
安徽
合肥的饭桌上有一碗“鸡抓豆”,意思是“抓钱发财”。管家人要吃一只鸡腿,名为“抓钱爪”,意味着明年招财财进宝。安庆的当家人要在饭前先吃一碗面条,叫“钱串子”。
安徽一些地方春节第一餐时每人要咬一口生萝卜,名为“咬春”,可“除菌防病,新年吉祥”。
安徽南部仅肉类菜肴就有红烧肉、虎皮肉、肉圆子、木须肉、粉蒸肉、炖肉及猪肝、猪心、猪肚制品,另外还有各种炒肉片、炒肉丝等。
皖中、皖南餐桌上有两条鱼,一条完整的鲤鱼,只能看却不许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余,另一条是鲢鱼,可以吃,象征连子连孙,人丁兴旺。
祁门家宴的第一碗莱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笋、虾米、鲜肉等制成,含义为“和气生财”。
江西
赣南的年夜饭一般为12道菜。江西南昌地区一般十多道菜,讲究四冷、四热、八大菜、两个汤。
南昌地区必食年糕、红烧鱼、炒米粉、八宝饭、煮糊羹,其含义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鱼、粮食丰收、稻米成串、八宝进财、年年富裕。
台湾
在台湾,除夕之夜,外出的亲人除非特殊情况,都得回家“围炉”,一家男女老少团团围坐在火炉或火锅旁吃年夜饭(或叫“团圆饭”)。
吃年夜饭“围炉”时,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炉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炉上贴有红纸书写“春”和“福”字。台湾有句俗语说:“年夜没返没某(妻),清明没返没祖”,说的便是年夜合家团聚的意义。
桌上一定要有芥菜,叫“长年菜”,象征命长。
也有的人家桌上要有“韭菜”,即“韭”和“久”谐音,象征长寿。
萝卜也不可少,闽南话叫它“菜头”,表示“好彩头”(吉兆)。
还要有鸡肉,鸡的谐音“家”,“食鸡起家”,可大振家声。
吃鱼丸、虾丸、肉丸,取“三元及第”之意。
多数家庭要买血蚶(一种海产贝类),贝象征金银,对吃剩的贝壳,有的要象征性地收存着,寓意全家不缺钱。
比较特别的是吃“乌龟豆沙年糕”(一种用刻有乌龟形状的木模压制而成、内包豆沙馅的年糕),有益寿延年之意。
江西
江西鄱阳地区,春节第一餐要吃饺子和鱼,意为“交子”和“年年有余”,有的在饺子中放糖块、花生和银币,意味着“生活甜蜜”、“长生不老”、“新年发财”。
广西
广西部分地方春节第一餐吃甜食,表示新的一年生活美好,甜蜜如意。壮族人春节第一餐要吃白斩鸡、酿豆腐、油堆等。
云南
云南的白族人,春节第一餐要喝泡米花糖水,祝愿新的一年里日子像糖一样甜。苗族人家家户户喜欢吃奶饼、手抓肉、油饼等。
总而言之,不论各地的“年味”有哪些不同,其中寓意大都是吉祥、如意、平安、幸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生活富足的。
无论是将心意裹在面皮中的“元宝饺子”,还是将福气留到来年的“元宝鱼”,我们用这些食物表达我们对生活、对家人最美好的祈愿,在这万家团聚,祥和福气的日子里,用食物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一个“甜蜜”的新年吧!
※下拉屏幕参与文章留言
责任编辑
娄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