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打开一张中国地图,在每一个熟悉或者不熟悉的地名背后,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地标、文化记忆和文化传承等待我们去重新“发现”,都有着许多别样的风景需要我们去细心品味。
戏曲之乡安徽安庆。无论是缔造国粹京剧的徽班,还是传唱海内外的黄梅戏,抑或是土生土长的地方戏曲潜山弹腔,丰富多彩的戏曲艺术在这片土地上与人们的生活紧紧相融,展现出勃勃的生机。
安庆的戏曲之根,如何在新时代的土壤中愈发茁壮生长,请随我们一同去发现安庆。
(据说看文章配这首歌,阅读体验棒棒哒~)
处处有戏的地方
▲杨家祠堂老徽调
诗言志,歌咏言。走进素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美誉的安徽安庆市,在这方得南北风气之先、受黄梅烟雨熏染的土地上,传承有序的剧种剧目比比皆是,城市乡间人人演唱、处处“有戏”。
▲文南词《求雨台》舞台照
潜山县王河镇程家井村,是徽班领袖程长庚的故乡。
正在复建的程长庚故居前,村民一听到锣鼓声响,就围了过来。青年演员李伟早早地化了妆赶来,准备一场拍摄。她所在的潜山黄梅戏剧团每个周末晚上要演出两场,除了传统剧目《天仙配》和《女驸马》,团里的新编剧目《榴花不开盼哥回》也深受大家喜爱。十几岁就进艺校的李伟性格活泼,一招一式颇见功底,水袖舞动,浸透着千年的文人雅致,笙歌亮起,质朴的乡音乡韵带着更多的灵气。台上唱,台下和,一代大师故里前,守候的是一脉不绝的戏曲之魂。
▲潜山弹腔老唱本
一段《下南唐》里质朴率真的声腔,有着回龙板式粗犷的腔调。在潜山县文化馆里,我们见到潜山弹腔传承人许开学。他看上去精神矍铄,很难想象古稀之年的他在罹患中风后如何坚持下来,仍在整理剧本、亲授技艺,带领传承人深入乡村、社区、校园演出潜山弹腔。
▲潜山县程长庚故居前的排练
潜山弹腔,又称老徽调,是土生土长的潜山地方戏曲,在明朝就已流传于民间,潜山县为其发祥地,皖江地域为主要流布区域,乡土气息浓郁。追忆当年程长庚负笈追师、矢志兴戏的历程,或许能够诠释潜山弹腔与京剧浸润的血脉亲缘。摊开光绪年间的手抄老唱本,许开学说:“我在有生之年,要让九本传统大戏复排,让潜山弹腔不断针、不断线,传承下去!”
▲石牌镇每天练习的黄梅戏票友
“梨园佳子弟,无石不成班”,“石”指的便是怀宁县的石牌镇。这里不仅走出了高朗亭、杨月楼、郝天秀等一大批戏曲名伶,还催生出大批的黄梅戏艺术名流。目前石牌镇正在打造戏曲文化特色街区,全国首个徽班博物馆也将兴建。
▲戏帽制作技艺
地处水陆交通要道的石牌,是周边各县农副产品集散地,也是通往安庆及沿江各地必经之路,南来北往的商贾在此成了文化交流的使者,劳动人民深接地气的各式剧目声腔在此碰撞,生成戏曲文化萌芽的沃土。兼容并蓄、取长补短,周边地区的腔与调先后在石牌流行传播,为徽剧和黄梅戏的孕育和成熟提供了充足养分。
走在古镇上,黄梅戏的甜美音韵不绝于耳,无论田间地头,还是小巷茶肆,都有票友的身影。
“平时在剧团它们可都是要放进衣箱盔箱里的。”举起精美考究、工艺复杂的凤冠,今年65岁的戏曲盔帽制作人产云秋格外小心。戏服、帽子这套戏曲行头,他13岁时就开始学了,一顶戏帽制作下来需要几十道工序。当地人称“石牌帽子产”的产云秋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接班,让这门传统手艺“活”起来,他说这是戏曲文化欣欣向荣的最好见证。
▲戏帽制作技艺
“出门三五里,处处黄梅声。”在石牌镇上家家户户都爱唱戏,陈结华开的店索性就叫“黄梅戏小吃店”。一忙完店里的事,他就会到“新声怀腔剧社”去,和戏迷们在一起认真琢磨、排练。“朋友家里有结婚或者做寿这样的喜事我们就去唱,不图什么,就是唱着开心!”
▲戏曲连环画
安庆市西南的宿松县,文化底蕴同样深厚。
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民间戏曲形式文南词,素有黄梅戏姐妹腔之称,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其主要声腔为文词和南词,早期系湖北黄梅一带渔鼓小调,后传入宿松。它吸收了长江沿岸的优秀民歌素材,充盈着浓厚的乡土气息,迷醉着乡野村民。
▲十分钟看懂文南词
岳西县的剧种岳西高腔在戏曲文学、戏曲音乐、表演艺术及基本活动形式上则自成体系,“唱、帮、打”浑然一体,一唱众和,锣鼓伴奏,始终沿袭传统演唱风格,保持着古风古韵。
▲老海报
走进安庆市的一条小巷,安庆市黄梅戏剧院在此享有一份宁静。
院长陈兆舜指着墙上的大屏幕告诉我们,今年中国黄梅戏数字信息资源库将运行,通过资源整理搜集,以图文、声像等形式,展示出黄梅戏的源流沿革、剧本曲谱、表演以及研究评论等。而《罗帕记》《乌金记》等15本传统剧目的系列连环画,已经通过不同院团单位表演的实景拍摄,印刷完成,以新的形式走进校园。
追根溯源,寻根戏曲,必须走向民间、回到民间,回到发展的源头。安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爱军说,如今的安庆涌现出了大批黄梅戏新人,创作了大批优秀剧目,同时也打造了一批有影响的演艺团体,培育了一批民间戏剧班社,他们如雨后春笋,扎根安庆,生生不息。
▲戏曲题材邮票
安庆,一个处处“有戏”的地方。无论是戏楼高台上的黄梅大戏,还是乡野草台间的村歌俚曲,抑或是如今手机彩铃下载的定制唱段,丝竹不断,戏韵悠悠,安庆人创大戏扬正气、排小戏接地气、唱好戏聚人气,展现出这座“有戏”的城市独有的梨园芬芳。
▲十分钟让你了解潜山弹腔
我与黄梅戏
作者:洪中全
表演清新、甜美、淳朴、自然的黄梅戏,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从田间地头唱到城市舞台,从国内唱到国外,如同山野徐徐吹来的清风,带着浓郁的泥土芳香,超越了语言障碍,走向世界,征服了亿万观众,跻身全国五大剧种之一,成为安徽省的亮丽名片。
生长在黄梅戏故乡的我,从小就是听着黄梅戏长大的。
▲作者在黄梅戏《女驸马》中饰演李兆廷
我的家乡在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洪岭镇,家乡人对黄梅戏情有独钟,不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唱黄梅戏。《晚风习习》《年年有个三月三》《架上累累悬瓜果》这些传统经典黄梅戏唱段耳熟能详,张口就来:“晚风习习秋月冷,更鼓声声乱我心。”耳濡目染,渐渐地我也喜欢上了黄梅戏。
安庆不仅走出了严凤英、韩再芬等众多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更有广泛的戏迷基础。每到双休日或夜幕降临,街头巷尾、公园广场,锣鼓铿锵、琴声悠扬,黄梅戏唱声迎面扑来,可以说演唱黄梅戏已经成为安庆市最普及的群众文化活动。
也许是与黄梅戏有缘,年3月,安庆市宜城黄梅戏戏迷联谊会申请注册,邀我为其撰写申报材料,并到有关部门跑申报工作。意料之中,通过多方努力,该联谊会5月便如期注册成功;意料之外,我也被对方热情相邀所动,同意加盟其中。虽说我一直在《黄梅戏艺术》编辑部任职,对黄梅戏理论方面的知识并不陌生,但真正要粉墨登场,那可是压力巨大!
好在联谊会有良好的学戏氛围,老师的谆谆教导,会员之间的手足情谊,使我的演唱技巧有了长足的提升。我从一开始不知道涮腰、腕花、拿大顶为何物,到渐渐地知道了手、眼、身、法、步讲究的是规范,程式化的表演要有技术技巧支撑等等。当我站在舞台上用真实的情感,通过声音、肢体语言,淋漓尽致地去演绎所扮演的传统经典黄梅戏《女驸马》中的李兆廷这一角色时,我感受到在舞台上仅有的方寸之地,能笼天地之间于形内。
之后有业内人士称我以醇厚的嗓音唱出了李兆廷悲愤落魄的处境,可谁又能知道,这个舞台上的李兆廷,在台下付出了几多汗水。为了拿下这个角色,我把自己关在家里,一边压腿一边练习唱腔,对着影像资料反复揣摩,为了“人情冷暖太可恨”这句唱腔和“回头望月”这个身段动作,我不厌其烦,反复练习,直到精疲力竭方可罢休。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每每演出时当我听到观众的热烈掌声和开心的笑声时,就觉得当一名黄梅戏演员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在娱乐自己的同时,也给观众送去了欢乐。我深知,作为一名戏迷,只有在艺术实践中不断地向老师学习,从生活中汲取源泉,提升自身艺术修养与表演技能,才能在舞台上有上乘的表现,才能和自己热爱的黄梅戏共同成长。
(作者系安庆市宜城黄梅戏戏迷联谊会秘书长)
▲十分钟了解黄梅戏早期艺术形式——怀腔
(本期专题刊发在光明日报年1月22日10版)
-TheEnd-
作者:田呢李陈续洪中全
编辑:闫汇芳王彦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