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安庆大大小小的街区,市井的喧嚣热闹叫人沉迷,人世间的烟火缭绕、浪漫多情,让城市生活更添几分人情暖意。
漫漫长路寂静在历史长河之中,经历风雨飘摇的过往依旧静静伫立,寡言,内心富有四海。
“无惭白日青天”,一句话一身正气意遗世独立。
这是安庆谯楼气定神闲的豁达,这里是安庆一中宠辱不惊的笃定。
谯楼的历史记录,可追溯到元至正十一年()。
多年风雨摇曳,经历四次修葺,填筑了历史的千疮百孔,见证了六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
从明洪武元年至今,战火中频频被毁,谯楼得以保存至今实属不易,十几年前,安庆一中接手并安排修复保护工作。
“谯”本义通“望”,书上说谯楼多指老城门上的望楼,又称为鼓楼,“谯楼更鼓”,空空夜色中,雄壮威严。
门口的一对石狮引人注目,俏皮灵动,母狮身边依偎着小狮子,前爪搂抱,扭头相望。
一边的雄狮昂首挺胸,轩昂阔步,与母狮扭头相望,如此,相看两不厌。
很多学者都认为,无论是从政治、从历史、从文化的角度,谯楼都当之无愧为安庆老城的灵魂。
如今,当年宏伟的气势还需细细体味。
大门紧闭,透过一丝丝缝隙,不长的过道,像是有穿越时光的魔力,穿堂风来势汹汹。
这一股风里,苍劲有力,也许是老谯楼的呼吸,平静的背后,是多少过往沧桑,如今恢宏的气势也渐渐褪色,铁链缠绕住的岁月里,只道一句今夕何夕。
再次踏入一中的大门,亲切、温馨又带着些许庄严肃穆。想起苏老师说,安庆一中的大门不同于其他。
如今再次会面。远观的敦实,仰望的庄重,走在门下,不由地有一种学识的厚重感,压在灵魂之上。直至走过这一道门,才觉得豁然开朗,一派学堂天地,一派青春正盛。
一中门前的树年岁已久,悠悠岁月之下是愈发苍劲有力,郁郁葱葱。
这一棵看似普通的树下,走过陈独秀,走过毛泽东,走过文人雅士,走过伟人领袖……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如今,树下打球的女孩正笑得爽朗,青春正好,一如这棵古树,这所百年老校。
日晷就这样被风吹日晒,像极了光阴饱经风霜。依旧矗立在校园显眼的位置。
读书的孩子们啊,我知道你很努力,愿你能不负青春与时行。
走过熟悉的操场,那一股记忆里塑胶跑道的味道还停留在多年前,阳光下炙热的青春,在谯楼与省立图书馆旧址间的操场,在历史与当下的碰撞中徜徉。
郁达夫在以安庆为大背景的小说《迷羊》中说道:“走过了司下坡,进了青天白日的旧时的道台衙门,往后门穿出……”此时此刻,依旧能得到验证。
与谯楼遥相呼应的小洋楼,原是作为省长公署,后来应社会各界要求,改为安徽省立图书馆。
青砖黑瓦小洋楼,尽是古朴端庄的风范,是东西双方文化艺术的碰撞。像是身着旗袍的浪漫主义代表,风风雨雨数十载,低吟浅诉着过去的辉煌。
书香浸润着,岁月悠悠亦不老,流传人间的,是世代芳华。
一砖一瓦间,跳跃着绿意,光阴岁月的洗礼,繁荣沉静的对比,如今早已置身事外,宠辱不惊。
△这是一扇传达语文作业的“御用窗户”
顺着小洋楼的路往上走,绿荫交错,凉意袭人,林木俯仰生姿,苍劲有力。
这是曾经通往教室的必经之路。绿意环绕之下,静谧沉稳,仿佛另一翻天地。
凭栏远眺,是热闹的操场,承载汗水与欢笑的地方,和操场上的人儿一样,这一片天地间仿佛也永远年轻,永远沸腾滚烫。
东南中学创始人之一,张国乔先生的雕像静静地直立在绿意掩荫之中,苔藓的痕迹让雕像更显岁月的洗礼。
每一位真正潜心育人子弟的教育者都令人敬佩,张国乔先生倾注一生心血,只为教育救国,在硝烟弥漫的年代,坚强守护着教书育人这一神圣清平之地。
暑热持续,马路上车水马龙的喧嚣吞噬着自然与安静。
唯独学校特立独行,校园里特有的文化厚重感,仿佛与外界“划清界限”,静默的力量叫人踏实沉淀。
漫步在校园里,总会不由得感叹光阴正好。浓浓书香浸润的文化氛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知识熏陶……
似乎时光都慢了下来,只想重新拿起课本,和旧时的小伙伴们一起,回到课堂再听一听语文老师的叮咛。
从楠楼走到操场,长廊边诉说着一中的前世今生。
历史赋予一中笃定的力量,照亮前行之路,昂首阔步,磊落坦荡。
当下的一中校园里,暑热挥之不去,却也透着不同寻常的清爽干净。
教学楼气宇轩昂,澎湃的青春与知识的灵动鲜活着钢筋混凝土建成的楼宇,寡言兴盛,内含充沛。
安庆一中这一方沃土,见证着城市历史兴衰,也孕育了江山代代才人。厚积薄发里暗藏着巨大的能量,勃勃生机里,是古往今来热烈的青春!
安庆都市生活原创校园—END—商务合作:(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