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
龙山凤水甲天下
“黄梅戏之乡”
这里就是美丽宜城——安庆
在这里
人杰地灵、依山傍水
涌现了大批文人墨客、英雄人物。
在春暖花开之际
陈独秀生平事迹陈列馆
特别推出线上故事汇
“历史上的安庆名人”
让我们一起重温经典
聆听历史的声音
方苞
方苞(—年),字灵皋,号望溪,原籍安徽桐城,康熙年间进士,以诗文著名于世,卓然有大家之风,曾因受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狱牵连而入狱,后得赦免,官至礼部侍郎。
人物事迹
PersonageIntroduction
◆◆◆◆
方苞与姚鼐同为桐城古文派创始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篇章。他著有《狱中杂记》等散文名篇。
据史料记载,方苞晚年辞官后即携家人南下,定居于六朝古都南京,家在城南铜坊苑。他喜爱城西清凉山、乌龙潭一带的山光水色、风景名胜与幽静环境,常在这儿流连忘返。后来便在乌龙潭畔龙蟠里筑一雅舍,用于读书写作和消夏避暑。数年后,筹得资金,在雅舍旁建起占地数亩的方氏忠祠,祀供祖先牌位。
祠堂两侧二十余间房舍还供贫寒而好学的方氏宗亲子弟居住。方苞常为他们授课,讲习经史古文,还教诲子弟们忠于皇上,铭记“浩荡天恩”。
据传说,康熙对方苞的做法甚为赞赏。至于旧日方氏祠堂门匾上的“方氏教忠祠”五个字究竟是不是这位皇帝御笔题赐,由于年代久远,已无从考证了。这一方景泰蓝做底的金字门匾在年夏被“破四旧”的四中红卫兵取下砸毁。
解放后,方氏教忠祠因多年失修已破旧不堪,院中古树与攀满墙院壁的藤萝仿佛在向人们展示历史沧桑,深宅院中住着十几户居民,以方姓居多,且同为方苞后裔,其中以在粮站工作的、以“布衣才子”自况的方策先生较为活跃。他读古书甚多,对《红楼梦》颇有研究,且博闻强记。嗜好烟酒,早年常手持小酒壶,口叼劣质烟在街上与人以能否成大段背诵《红楼梦》章节打赌。他的好记性每每令附近几位中学教师惊叹不已……迄今,好几户方姓居民仍留居原地,但那已是上世纪90年代初建起的“开元新居”楼房,龙蟠里的方氏教忠祠只能留存于人们的记忆中了。
邓石如
邓石如,安徽怀宁人,原名琰,字石如,号顽伯,完白山人,因避清仁宗名讳,故以字行。出生寒士之门,祖辈的“潜德不耀”的人品和“学行笃实”的学业以及骜岸不驯的性格对他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之功。
人物事迹
PersonageIntroduction
◆◆◆◆
清代中叶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剧变时期,碑学的兴起冲击和改变了清初帖学一统天下的颓弱之势,书坛呈现出奇姿异态的繁荣景象。此时崇尚碑学的书家不乏其人,但真正成为碑学实践范例的是邓石如。
他的出现,标志着碑学派用毛笔在宣纸上书写魏晋南北朝碑以至汉碑等的成熟,碑学通过广泛地吸收传统营养,融会贯通,已经创造出自己的碑派面目。
20岁左右即开始了一生的游历生涯,浪迹江湖,到处寻师访友。他的一生,伴随着刻苦自励,倾注艺术的全部生活内容几乎就是“交游”二字。他曾在江宁大收藏家梅镠处8年,“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寒暑不辍”。不久得到曹文埴、金辅之等人的推奖,书名大振。
乾隆五十五年(年),乾隆皇帝80寿辰之际,户部尚书曹文六月入京都,邀邓石如同往。秋,途经山东,遂登泰山观览。进京后,邓石如以书法享誉艺坛。乾隆五十六年(),在两湖总督毕沅处做了3年幕僚。张惠言、包世臣都曾向他学习书法。但他不求闻达,不慕荣华,不为外物所动,不入仕途,有着不愿媚俗取巧的顽固,以石自比,以顽石自况,始终保持布衣本色,这完全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我行我素、自由自在的“逍遥”人生。
他的好友、桐城派散文大家姚鼐曾给他写过这样一幅对联:茅屋八九间钓雨耕烟须信富不如贫贵不如贱;竹书千万字灌花酿酒益知安自宜乐闲自宜清。人生一达这种境界,艺术的深沉和久远便应运而生。邓石如为清代碑学书家巨擘,擅长四体书,其书法艺术是我国书法史上一座杰出的丰碑。其篆书初学李斯、李阳冰,后学《禅国山碑》、《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石鼓文以及彝器款识、汉碑额等。
他的篆书纵横捭阖,字体微方,接近秦汉瓦当和汉碑额。他以隶法作篆,突破了千年来玉筯篆的樊篱,富有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糅合其中,大胆地用长锋软毫,提按起伏,大大丰富了篆书的用笔,特别是晚年的篆书,线条圆涩厚重,雄浑苍茫,臻于化境,开创了清人篆书的典型,对篆书一艺的发展作出不朽贡献。
未完待续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